教育部長吳清基上任後宣布「高中職擴大免試入學」政策,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教授在媒體發表文章表示「極度反對」,其實他的顧慮正是弱勢家庭的憂心,而且有時也是優勢家庭的夢魘。
筆者曾在國中擔任精英班導師近三十年的朋友,重複述說過大同小異的事。他發現一些國小畢業獲頒縣、鎮、校長獎的學生,都來自社經地位優勢家庭,但到了他班上課業成績平平,有的還愈來愈差,家長透過地方人士或到學校甚至找到他家裡,先是表達關切,繼而興師問罪,可是這類學生經他和課任老師費盡心思輔導後,不由得懷疑國小優秀成績的可靠性。
通常這類學生的家長,發現孩子課業成績不如國小時,從不往「家長過度幫孩子讀書」或「國小成績是否灌水」方面想,一味認定是國中老師的教學能力遠不如國小老師,甚至完全否定國中老師的教學能力。
我朋友探究原因,認為是國小畢業免試入國中,所以成績不必接受「考驗」,只要家長比較懂得「關心」,一則幫孩子「抓重點」,一則是人之常情,老師對社經地位較高家庭孩子,給成績難免比較甜些,也不會有「露餡」之虞。
國中則不同,過去的「聯考」、現在的「基測」是一道公正、客觀的驗收關卡,是否真材實料,成績公布一翻兩瞪眼,誰有膽子灌水?
朋友還說,如果只是背黑鍋倒也沒什麼關係,問題是孩子的能力因國小「成績假象」被父母高估,上了國中禁不起試煉,會出現兩種悲劇,一是孩子長期被型塑的優越感逐漸崩毀,終至自暴自棄;另一是孩子從被父母親引以為傲、捧在掌心的驕子,淪落為丟面子、不可雕的朽木而棄手不顧,無辜的孩子由天堂墜入地獄的差別待遇,縱使老師是神仙也救不了。
朋友的敘述有否加油添醋?有待查證,但存有這種現象應是事實,小學免試升國中,弊病尚如此,若延伸到高中,後果可預料,因此在沒有周延的成績檢測辦法前,切忌貿然實施。
李應命(雲縣斗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