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眼走路用口摺衣 感受身障苦

李祖翔 |2009.09.26
1294觀看次
字級










企業老闆被設計蒙眼下樓梯,糗態百出,有人還大喊樓梯是彎的。記者李祖翔攝








在視障體驗裡,小朋友也能擔任持白手杖的領隊,但表現比大人傑出多了。記者李祖翔攝



扶輪社千人障礙體驗 學生、上班族、企業參與 才知環境不友善


前言

近來民間團體不約而同舉辦體驗活動,讓民眾體驗障礙者的苦,和無障礙空間的重要。政府近年來已設立不少無障礙空間,只是不一定符合障礙者需求;也有部分是民眾缺乏公德心,有意無意破壞。舉辦體驗活動並非只是熱鬧一陣,而是提醒無障礙空間應受重視,並立竿見影,劍及履及即時改善。 本周公益版報導互異立場及不同感受,希望同心協力改善無障礙空間。


國際扶輪社上周舉辦「919千人障礙體驗」活動,由3520等七個地區號召義工、青年團、社員及親屬參加,參加者除了老中青三代、學生與上班族,還有國際交換學生,反應熱烈,他們對視障、聽障、肢體障礙者在有「礙」的環境生活,感到不可思議且震撼。

摸索過程

牆壁有助找路

扶輪社跨地區特別活動無障礙空間推廣主委黃秀敏表示,體驗障礙的設計和義工引導知識是由伊甸基金會協助;引導義工表示,視障部分,先走出台大綜合體育館,走至小福利社後,再爬過樓梯回到館內。路線雖然簡單,參加者卻走得「人仰馬翻」。

華朋扶輪青年團團長宋柏賢說:「蒙著眼一趟走下來,覺得盲胞很可憐,因為我們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其實並不友善;在摸索的時候,還意外發現,牆壁對找路原來很有作用!」其他團員說,「看不到」就已令人恐慌,根本想不到什麼事情是明眼時沒注意到的。

七十多歲的北投扶輪社友許照照說,從前在路上就常替盲胞指路,只是沒體驗過自己是盲胞;六歲的張育恩則說,蒙著眼走路很好玩,但如果沒有人扶、一輩子看不到,就不好玩了;活動義工招募扶青團代表黃冠鈞則認為,台灣在室內外的無障礙空間都得再加強。

泰和物業管理公司董事長吳榮發在他們的團隊中,擔任第一位拿導盲杖引路的人,他們被安排嘗試在黑暗中下樓梯,有人幾步路就撞壁一次,還大喊:「這樓梯怎麼是彎的?」吳榮發說:「每步都感覺艱難、危險,體驗完才知道,不平坦的馬路對盲胞來說是危險的。」

雙手綑綁

靠嘴、肘摺衣

肢障體驗的方式是將單手或雙手綑綁,用手肘和嘴巴將衣服從衣架上脫下,再摺疊整齊,扶輪社3520地區總監陳曜芳流了口水,狼狽地弄了好幾分鐘,成績很不理想,他說,因為自己不是障礙者,所以很難感受他們的需求和苦處,才體驗幾分鐘,現在全明白了。

安和扶輪社青年團國際交換學生Julia Giese說,德國學校都有響應類似體驗視障行走的活動,倒是肢障體驗是第一次,覺得這類活動可以讓他們更了解弱勢朋友,進而關心他們,很有意義。體驗聽障讀唇語的小六生林鈺家說,讀唇語真的很困難,以後會多注意他們的需求。

改善環境

最好將心比心

障礙體驗引導員表示,視障是大家感受最深的項目,普遍來說有幾個情況,例如導盲杖亂揮,容易打到人;用手觸摸周遭環境時,摸到不該摸的地方;還有突然停住,沒有勇氣繼續走;路人喊:「小心!」蒙上眼的參與者反而怕得不敢走。

但是常與視障朋友相處的人卻說,視障朋友在陌生環境也是需要人攙扶,很少會自行摸索—但需要幫助卻叫不到人,卻是常有的事;聽障朋友受過訓練後會讀唇語、比手語,寫字也是很好的回應,例如他們打msn也能通。

身障者面臨到的環境障礙其實很多,兩小時的體驗營只是冰山一角。陳曜芳說,台灣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最好還是要將心比心,替弱勢朋友想一想,對人口老化迅速的社會也有助益;台北市副市長林建元則表示,很多事不是沒在做,只是大家感受不到,多體驗是很好的方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