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美食家,提出用時間換美味的概念,他的說法,應該是針對宜久煮慢燉的菜餚。這位美食家舉例,排骨、牛肉、全雞、魚頭,蒸一小時與燉一個半小時,味道一定不同,蒸煮久一點,內質酥軟,精髓盡出,美味怎不上口?
香港人將「用時間換美味」發揮得淋漓盡至。港人喜歡煲湯,一煲好幾個小時,煲得肉爛骨酥,不只是葷菜,素菜也可煲,番茄、蘿蔔、牛蒡、甘藍、萊蕪,只要耐久煮的菜,都可煲一鍋好湯頭。
現代人忙碌,也缺乏耐心,一寸光陰一寸金,用時間換美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易。其實只要善用時間,輕而易舉。先把食材處理好下鍋,煮開後,轉最小火,就可放心去做其他事,如洗衣、作家事、看小說,過一段時間起身活動時,看看鍋子,水是否乾了,有否滿出來,再繼續做自己的事。
有人上班外出,把食材處理好,放電鍋,按下定時開關,下班回家就有一鍋好湯,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人不在家,最好不要使用爐火。
其實焢窯燜番薯、燻魚等,也都是以時間換取美味,為了一頓美食,花點時間是值得的,尤其過年過節,燉燉煮煮,才有年節味道。但如果要宴客,就要算好時間,以免客人已到家,菜還在鍋裡出不來,那就糗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