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聽過這首歌:「魚兒魚兒水中游 , 游來游去樂悠悠,累了臥水草 , 餓了覓小蟲,樂悠悠 , 樂悠悠,水中世界任自由 。……」;你也一定看過魚在水裡游的樣子,真是既活潑又快樂,所以我們形容得意、快活,常常說:「如魚得水。」
戰國時代著名的哲學家莊子,有一天跟朋友惠施在橋上散步,看到河裡的魚游來游去逍遙自在,就和惠施說:「你看河裡的魚多麼快樂呀!」可是惠施就是硬要和他抬槓,回說:「你不是魚,你怎麼會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覺得惠施故意和他作對,馬上反問說:「你不是我,你又怎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這一段對話,不但可以看出莊子的辯才,就是現在談論到什麼「哲學觀」時,也常被引用。
魚在水裡,固然有快樂的一面,但也有艱苦奮鬥求生存的一面。
我們都知道,生長在淺水裡的魚,背部大都是深灰色,要不就是黑色的,但在肚子下的那一邊,卻是銀白色的,因為只有這樣,在牠下層的敵人,抬頭往上看時,上面是銀白一片,會誤以為是明亮的天空;在牠上層的敵人往下看時,是一片灰黑,以為是深色的海底,這樣也才能躲過敵人的攻擊。
生長在五百公尺以下深海裡的魚,周身的顏色都是深暗色,因為海底的光線很微弱,只有較深的顏色,才能跟環境配合;至於生長在靠近岸邊的魚,身上多有斑紋,要不就是有各種顏色,這都是牠們因環境不同,而形成的保護色。
有些魚更妙,牠們可以隨著環境,來轉變自己的保護色。
據說南美洲有一種魚叫做枯葉魚,身體扁闊像一片葉子,當發現敵人時,就會裝死,平躺在水面上,像漂著的枯葉一樣。
有很多種魚,就是利用偽裝術,把各式各樣可能發生的錯覺,做為自衛的手段,因為只有適應那些環境,牠們才能有快樂,才能一代一代地生活下去。
劉學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