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吵著要幫我洗碗。當下,我告訴女兒因為擔心她會把衣服弄髒,所以媽媽自己洗就好了。沒想到,女兒想也不想就說:「沒關係,媽媽,我幫你洗衣服。」這下,沒有任何理由了。我只好讓出較小的洗碗槽給女兒。她就站在小椅子上,墊著腳尖,掛著兩行鼻涕,完成了洗碗的工作。
雖然女兒動作慢,又洗不乾淨,但是,我告訴自己,這是女兒第一次幫忙洗碗,我一定要沉住氣,忍受女兒的慢動作與不完美的「成品」。
就這件事來說,其實,我的心裡感到很高興,因為女兒才二歲多,就會幫忙做家事了;另外,我覺得這也是女兒珍貴的學習過程。我想,如果此刻我拒絕她的幫忙,那麼,以後我就不能埋怨孩子都不幫忙做家事,因為是我自己扼殺了孩子做家事的欲望,是我自己抹殺了孩子學習做家事的機會。
當然,我也害怕女兒會因為打破碗盤而受傷,可是,換個角度想,如果女兒可以因此學到經驗,那也是很好的。用一點智慧,把握機會,讓家長與孩子雙贏,一方面孩子學會如何做家事,另一方面,又可以讓孩子幫忙的欲望得以延續。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啊!
晚上,躺在床上,我告訴女兒:「謝謝你今天幫我洗碗!還好有你幫我分擔一點家事,我才不會太辛苦。」女兒好像大人般的回答我:「不用客氣!」這份貼心,在我的心裡化成了蜜糖,蕩漾成臉上停不住的微笑。
第二天,我和同事分享這份快樂。同事說,他們家的洗碗槽只有一個,所以沒辦法讓孩子在旁邊學著洗碗。但是,他讓孩子到浴室去,把小盆子、漱口杯、水瓢統統都交給孩子洗,孩子因為被委託了「重責大任」,洗得更加起勁呢!
孩子是因為洗東西,所以感到很快樂嗎?不是的。我想,孩子是因為那份參與感和被信任的感覺而感到快樂。孩子愛幫忙,是因為他急切的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是因為和爸爸、媽媽做一樣的事,彷彿就是再次認同和爸爸、媽媽是一家人。
大家都會同意,把握孩子有興趣學的時刻,教孩子處理事情的方法,是最有效果的。我想,讓孩子當個小幫手,孩子並不是只有學習做家事而已,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濃厚的參與感和成就感;而參與和成就,會讓孩子深刻的體會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要為家庭付出一些心力。
孩子愛幫忙,就讓他幫忙吧!只要確認安全,就算衣服弄髒了、弄濕了又如何呢?孩子從中吸取做事的小技巧與經驗,從中認同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還可以藉機提高親子之間相處的品質,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