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話】

慧寬 |2009.09.12
954觀看次
字級

口業,是身、口、意三業最難持守也最易犯。故《法華經》提到若精進修行此經者,則行者之六根業報中,舌根口業當可具足「千二百舌功德」,此為最上圓滿之功德。

彌多只因不滿意駝驃尊者的做事方法,又不聽解釋,只一味的認為是尊者私心,故意給他不好的托缽地點,及最壞的供養物品。不檢討慚愧自己的修行不力,又不感恩別人的幫助及常住的照顧,更而四處造謠誹謗,甚至連親姐姐的勸告都不聽,以致造下種種口業,導致最後沒有人喜歡和他在一起。可見得,口業不修,當真應驗了「惡口的人不是罵別人,實際上罵的是自己」,此一「果報還自受」的因果不變之定律。

《撰集百緣經》卷十的須菩提公案,即關於「口業」習氣,對吾人所造成之影響。提到世尊初成佛時,因想要教化龍王們,而示現比丘像端坐須彌山下,讓當時被金翅鳥王捉到的小龍看,並讓其種下心中欲思解脫之種子。命終後的小龍投生到舍衛國婆羅門家中,被命名為「須菩提」。

長大後的他智慧聰明少有能及,唯一不好就是個性很壞,凡是他看見的人及畜生都會被瞋罵,就連親生父母也一樣後來捨家進入山中,當時山神提議他去見佛,因為佛是唯一能幫他解決問題的人。當見到相好圓滿的佛陀時,須菩提竟不自覺的心懷歡喜頂禮佛足。佛即為說「瞋恚過惡愚癡煩惱,燒滅善根增長眾惡,後受果報墮在地獄」的種種惡業,以及地獄受報後尚會得「作龍蛇羅剎鬼神,心常含毒更相殘害」之苦。聽完佛法後須菩提深自悔恨,並於懺悔罪咎後得獲初果。出家後的他更是努力修持,不久亦證得阿羅漢果。

比丘們好奇須菩提為何動不動就發脾氣,並且瞋恨心甚重皆沒有休息的時候。佛陀即說迦葉佛時,有一位比丘常行弘法度化之事,並於一萬歲中率領著眾比丘,四處遊方托缽受供。但到了後半段因其因緣不具,故有部分比丘不跟隨他,此勸化比丘當即生氣,便對著這些比丘們狀似毒龍般的出言惡罵。因此業緣故於五百世中墮受毒龍之身,故今世雖得為人,但因宿世習氣而復生瞋恚。世尊即告訴大眾:「爾時,勸化比丘惡口罵者,今須菩提是;由於爾時供養僧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大師提倡人間佛教,推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正是欲令娑婆世界的五濁人間,能有一股幸福和諧的清流,所謂「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裏無瞋出妙香;心中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即是解一切眾生苦厄之無上妙方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