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工場庇護的憨兒只能把愛心手工餅乾寄放在商店義賣。圖為基隆市忠二路的「愛心的店」義賣品集散地,憨兒的可愛,讓附近居民歡喜接納。記者李祖翔攝
近來在資源較缺乏的縣市街道上,常能看見不少店家的商品架上,額外放置了憨兒製作的烘焙食品,騎樓和公車站旁也都有愛心義賣的攤販或沿街叫賣的憨兒,令人疑惑的是,「不是有庇護工場嗎?為什麼他們要在外面奔波?」答案是:「不是每個團體都有能力經營庇護工場,為了生存,他們的努力須比正常人多更多。」
基隆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總幹事趙又琳說:「庇護工場是保障憨兒就業與生活的地方,但如果這麼容易就能擁有,他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要走上街頭,利用各種寄賣、叫賣的方式在外奔波。」
趙又琳解釋,成立庇護工場需要專業的產能、行銷、業務、原料採購、設備和勞動薪資,這些都是必備的成本,最重要的是擁有無障礙空間的場地,而這些耗費的成本都不是協會所能負擔。
目前基隆市智障者家長協會有的是單純提供憨兒職業訓練、不以生產為主的「熊米屋美食坊」,並非庇護工場,而在路邊販售手工餅乾或在商店寄賣,都是正常員工或義工主動熱心協助的;趙又琳說,如果政府更積極輔助身心障礙者建立庇護工場的場地,社會將更和諧。
雖然庇護工場不易成立,卻意外成就讓社會更認識憨兒的機會,趙又琳認為,大眾可以明白憨兒平常並不會流口水,所以製作餅乾的時候一定會注意衛生,而在早療、社會互動的幫助下,他們能夠如同正常人一樣分辨是非對錯。希望未來有地方能夠安置他們,給他們一個穩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