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出院後,小韻跟我說:「阿公出院前,送給我一幅他自己創作的畫,說很感謝我對他的用心照顧。」
「妳怎麼用心?」
「阿公說:還好有妳,幫忙留下這麼多美麗的回憶。」小韻哽咽地說。
「妳為什麼哭呢?」
「其實我很感動,因為我只是盡本分,但阿公卻這麼感激我,讓我覺得承擔不起!」
「這是因為妳一再被他的家人拒絕後,依舊願意幫他服務,所以讓阿公很想表示對妳的感激。」
「其實阿公跟我說,他很想留下一些記憶給太太及兒子,但是大家卻不知他的苦衷,所以阿公每次到最後,都還是請我進去幫他拍照。」
「這是一般人的心態,誤以為家人都已經病到這個階段,大家必須一心一意,為病人專心地『悲傷』。」
「?」
「最糟糕的是,還誤以為除了悲傷外,其他的事情都不可以做;因為怕不能專心的『悲傷』。」
「到底我們該如何是好?是幫病人完成拍照留念的心願,還是順從家屬的意思呢
?真是兩難。」
「當然是以病人(臨終的人)為中心,但還是盡量溝通,才是上策。」
「可是,以阿羅阿公的例子來看,他並沒有很悲傷;反而還想要主動地,多留一些快樂的回憶,給太太跟子女們呢。」
「可惜他有些兒子認為,阿公既然都已經到了生命盡頭,應該什麼都不在乎了。唉,有時候家屬只看到自己的悲傷,並沒有看到病人靈性的成長,無法跟病人同步。」
「還好阿公是一個勇於表達自己意見的人。」
「阿羅阿公曾跟我說,他會堅持這麼做,是因為他知道有些兒子,並不知道他在生命盡頭時的心情。而且他也知道,他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才會那麼堅持留下任何幸福時刻的回憶。」
「阿公真是一個有勇氣、有智慧,懂得如何善終的人,而妳熱心幫忙、不怕惹人厭,就是幫他追求善終的貴人。」(下)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