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我最近愈來愈常遇到,面臨死亡的病人,會主動要求幫家人,留下自己的聲音與影像。」
「妳認為要用什麼方式,鼓勵家屬跟病人,一起留下身影,比較好呢?」
「其實,任何可以讓病人感受到被愛、被關心的活動或事件,都可以鼓勵家屬,在幫病人做的時候,一起留下聲音與影像。」
「例如?」
「像這次阿瓊姊幫她媽媽理頭髮,雖然她的心一直很痛,因為她媽媽原本是一位大美女,而且愛髮如命,卻因為化療後掉髮,讓她不得不含著眼淚,幫媽媽理成光頭。」
「她心裡頭的掙扎,應該苦不堪言。」
「所以她直到媽媽過世至今,一想到這件事情,心裡頭都還很悲傷。」
「對,所以我一直在想,假如能讓阿瓊姊看到影帶中的老媽媽,被她親愛的女兒親手理頭髮時,臉上那種幸福、滿足的笑容,是因她的照顧,才能讓媽媽享有這麼舒服、有品質的日子,阿瓊姊的悲傷,也許能更完整地走過。」
「為何不趕快進行呢?」
「因為,阿瓊姊沒有提起,我也不知該不該主動提出?」
「根據目前悲傷輔導的主流原則,就是悲傷要完整的被經歷,不要被壓抑或刻意被忽略。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強迫人家做不願意的事情。」「?」
「可建議阿瓊姊,等她願意看時,我們再陪著她看,陪著她悲傷流淚都可以…」
「順便抒發我們自己的情緒?」
「對,當我們陪著阿瓊姊,一起走過她喪母的悲傷時,其實對於我們要抽離自己,對於病人阿瑤的悲傷情緒,也有很大的幫助。」
「我懂了,我試著主動提議,至少讓阿瓊姊多一種選擇悲傷療癒的方法?
「雖然不要強迫她做選擇,但也不必主動幫她隔絕這個選擇。只要繼續提供關懷、支持與專業的保證就好。」
「看來生命盡頭的學問,並不是在生命走到盡頭時,就真正結束了,生與死的學問,還真不簡單啊。」(下)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