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眼表層團隊 利用口腔黏膜細胞重建眼膜 造福眼部重度灼傷患者

【本報台北訊】一名十八歲男子到化學工廠打工,不幸被強鹼液體傷及眼球,眼膜潰爛,雙眼幾乎失明,只能看到自己的手指。長庚眼科團隊嘗試利用自體口腔黏膜細胞重建眼膜,目前患者視力已恢復到零點五。
長庚眼表層團隊研究發現,培養自體口腔黏膜細胞,並移植至眼球,在急性期時,可迅速降低眼角膜發炎,慢性期則有助於眼表層重建,挽回視力。
林口長庚醫院眼角膜科主任馬惠康(記者邱麗玥攝)指出,一旦眼球遭化學性藥物或是強熱灼傷,眼球表層上皮以及輪部上皮幹細胞就會受到傷害,容易出現反覆性角膜糜爛,以致視力退化或喪失。有人長期配戴隱形眼鏡,也會出現一樣的症狀。
由於眼輪部受損,使眼角膜移植手術仍無法恢復患者視力,因移植角膜的上皮細胞無法新生。唯一治療方式就是幫患者移植健康的輪部上皮幹細胞。
長庚眼科團隊先從該名患者口腔黏膜部位,取出自體口腔黏膜細胞,培養兩星期後,順利培養出上皮細胞層,再移植至他的眼球上。經過半年來觀察,患者術後恢復情況良好。研究人員更追蹤發現口腔幹細胞族群,仍健康存活在眼球表層,顯示口腔細胞已在眼角膜表面落地生根。
這項新技術命名為「COMET」,自二○○四年日本東北大學西田幸二教授,以及京都府立大學木下茂教授發表後,林口長庚醫院眼科團隊看到他們的研究,獲衛生署的人體實驗許可,自二○○六年起開始用COMET技術為五名眼部重度灼傷患者治療,證實這項技術有效。
馬惠康說,COMET技術未來不排除,運用於口腔癌等口腔黏膜受損嚴重患者。
馬惠康率領的眼科團隊運用COMET技術的三篇臨床實驗論文,已先後發表於「視網膜與眼之研究進展」、「眼」及「眼表層」等國際期刊上。
除了已發表論文的五例病例外,馬惠康團隊運用COMET技術治療的患者已達到十八名,並持續進行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