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大幅報導「台灣民眾退休計畫調查」,舉了一大堆統計數據分析,要民眾及早投資理財,才能存夠退休後所需的老本(報導指出至少要一千一百萬元)。
每隔一段時間,總有投資相關單位提出這類的調查報告,結論都是先提出龐大退休金數字(通常不低於一千萬元),再指稱台灣民眾準備不足,應該提早規畫投資理財。
社會科學研究法告訴我們,不能光從數字解讀統計數據,必須回溯原始問卷,如果看不到原始問卷,則須審視調查研究單位,與研究報告有無「利益」關係,舉例來說,由肉品業者支持的研究報告,如果提到食用肉品對健康有諸多好處,卻少有壞處,就要小心可信度。
同樣的,退休調查報告幾乎是由民間投資機構或銀行支持,且無論內容,結果都會附上一大票投資建議,除了提醒民眾及早投資,而且投資標的和贊助單位販售的商品有關。
民眾是應為了退休生活作規畫,也應該儲蓄、投資,但如果聽信這些報告的結果,恐怕只會使自己惶惶不安,因為,世界上有許多人可能工作一輩子,才勉強賺到一千萬元,想要定存一千萬元,退休後靠利息過活,以目前的利率根本是「妄想」。
這類退休計畫研究忽略了通貨膨脹、社會動亂等衝擊的評估,一廂情願的認為未來一切平順,只要投錢進去,就能回收利潤。
再者,現代醫療科技進步,高齡的機會愈來愈大,未必要完全退休,可以約聘等方式靈活工作,賺些生活費,也就是說,退休金不一定只能在職場時積累,退休了還是可賺退休金,不必像所謂退休計畫所預設,人到了六十五歲就從生產者轉成消費者,從此只花錢不賺錢。
其實,除了錢,健康的身體、穩固的棲身之所,也是退休生活的準備之一,人到老年物欲會降低,開銷不若青壯年時期大,所以究竟需要多少錢才夠,不能光看平均數,須視個人情況而定,例如,真的沒錢就搬到物價低的地方生活,重要的是要知足,懂得變通。
如果為了多存退休金,而太過努力工作,萬一搞壞身體,退休後常拖著殘破身體到醫院看病,就算存了很多錢,退休生活恐很難美好。
王樵一(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