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教育共同市場 台灣別缺席

陳星貝(台北市/研究人員) |2009.09.02
934觀看次
字級

最近兩岸從ECFA、MOU引申出兩岸共同市場的話題,而有學者提出建構「兩岸四地教育共同市場」。

在知識經濟下,兩岸四地對人才的需求日趨增加,最民主的台灣,教育市場開放程度,卻比鄰近國家遲緩,這對台灣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吸引優秀人才的影響日益凸顯。

據研究台灣教育問題的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學者張寶蓉表示,香港著重精英教學,職業技術教育欠缺,而台灣在技職教育和高等教育非常多元化,辦學靈活,建立共同教育市場,可使彼此獲得更廣闊的產業發展空間。

而澳門大學由於具有特殊地理優勢,和國際文化背景,較容易融匯中西文化科技,開創有中華特色和國際優勢的學科。

至於大陸,是以歷史悠久及資源豐富著稱,舉凡中醫、考古、中文、傳統藝術等的研究,都是四地的頂尖;此外,由於大陸正處於經濟轉型,未來就業機會多,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大誘因,若兩岸四地教育共同市場成立,將有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就讀,也能促進四地高等學校的良性互動。

而從商業角度分析,吸引大陸學生來台讀書,未嘗不是某些招生不足學校的福音,可緩解供需失衡窘境,陸生可為台灣教育產業,提供進步動力和經濟收益,效益或許更勝於觀光產業;而開放陸生來台及承認大陸學歷、鼓勵台生登陸,可為兩岸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升學和進修管道。

雖說台灣高等教育的優勢,在於高素質的師資、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與自由靈活的專業進修,可吸引另三地的學生,但臨門一腳始終沒踢出來,是否開放教育產業已爭議多年,在綠營人士的杯葛下遲遲未通過,而大陸七月宣布台生可直接報讀大陸學校,台灣只會愈來愈被動。

看看香港作法,香港在十年前也曾擔心開放大陸學生就讀,將稀釋香港的教育資源,然而自一九九七年起,至香港就讀的大陸學生大都是精英,帶給香港多元化知識與凝聚人才的潛力。

筆者認為,隨著大陸經濟發展和政府重視教育,台灣部分人士以教育品質為由,反對大陸學歷認證有點牽強,況且認證的把關並非不能解決,甚至可採納香港的經驗,設立「學術評審委員會」。

建立兩岸四地教育共同市場,可整合四地教育資源,更可令所有地區都有收益,而具有兩岸四地教育背景的人,未來可能在全球競爭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台灣不能再閉門造車,必須盡速整合意見,順應趨勢開放陸生來台。

陳星貝(台北市/研究人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