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長廊】皇帝之墓 為何稱陵

十五 |2009.09.01
1281觀看次
字級

「陵」,原指大土山,並無墓地之意,那麼,皇帝墳墓為什麼稱「陵」呢?

最早,君主的墓地都只稱「墓」,不稱「陵」。如《周禮‧春官‧冢人》說:「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意思在說冢人職責是掌管王、侯、卿大夫的墓,弄清方位並畫出圖來。君王的棺槨葬在中間,以父為昭、子為穆,分為左右次序,各諸侯的墓就在君王左右的前面……墓大夫的職責就是專門掌管國家墓地的。由此可見,周代君王的墓地稱「墓」。

春秋以後,許多諸侯的墳墓都葬在山丘中,所以有將「墓」稱為「丘」,並且冠上名號。如楚昭王的墓稱為「昭丘」,趙武靈王的墓稱為「靈丘」,吳王闔閭的墓稱為「虎丘」。

大約在戰國以後,君主的墓才開始有稱為「陵」的。《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推論應是當時君主的墳墓多利用大土山構築而成,高廣雄偉,故有此稱。

漢朝以後,幾乎所有皇帝的墳墓都稱「陵」了,而且每個陵都有名號。有的自己沒做上皇帝,但因子孫做了皇帝,就被追尊為帝,所以他的墳墓也稱為「陵」;如曹操活著的時候沒有稱帝,後來他兒子曹丕做了皇帝,追謚他為武帝,立廟號稱太祖,他的墳墓就稱為高陵。唐高祖李淵做皇帝後,追謚他的父親李昺為元帝,廟號稱世祖,墳墓稱興寧陵。

此外,有些妃嬪生前地位不高,死後因為兒子做了皇帝,而被追尊為皇太后,於是她的墓地也稱陵。如宋文帝的婕妤沈氏死後,她的兒子劉彧即位,就是宋明帝,於是追尊她為皇太后,墓地稱為崇寧陵。

秦朝開始,凡帝王陵墓都有陵園,陵園中殿堂,就是帝王陵墓的正殿,叫做寢殿,殿中放置帝王生前衣物,並作為祭祀之所,寢殿外還有便殿等等建築。

現在南京有古蹟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另中山陵是國父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雖然他不是皇帝,而是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因受中國人民的尊崇,仍建廣大壯觀陵墓供人憑弔,是台灣遊客至南京時必參禮之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