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香頌 台灣生態藝術特展

黃碧端(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9.09.01
1215觀看次
字級

 大自然蘊育出地球上多元與豐沛的生命,不管是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都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而為求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博物館必須透過展覽來提醒未來新世代,使他們意識到對自然的義務,以及人類未來的責任;帶引民眾了解「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親密關係,以及目前所面臨的各種危機;並積極參與和推動永續發展的理念。

生態藝術是一門實用的、應用的藝術,也是科學普及的捷徑。科學提供藝術更為邏輯化的廣泛題材和內涵,透過藝術家精湛的寫實描繪、和科學家平實精準的文字引發觀者的好奇心,並進一步帶領他們了解生態科學知識,即此生態藝術存在的價值,也為人文思想與自然搭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樑。

優秀的生態藝術家,要有能力將自然的本質呈現在藝術創作中,這些自然的本質在真實的自然中可能是零散、無法一目了然的,其挑戰在於需要具備科學的準確性,需透過觀察和大量的科學資料蒐集構思創作。經由眾多推動生態藝術的傑出藝術家們不斷的努力,秉持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性、與深入科學真知的藝術品作為美與啟示的工具,生態藝術產生的影響力已經有目共睹。

生態的變遷是全球人類已經刻不容緩,必須共同面對的嚴峻議題,生態學的研究讓我們意識到環境的破壞攸關人類的繁衍及生存。有鑑於此,國立台灣博物館特別策畫舉辦「自然香頌─台灣生態藝術特展」,期使民眾了解人類未來永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對生物多樣性的尊重,而彼此的相互依賴性也關係著地球脆弱的平衡,更期望全民對於推動台灣生態保育工作有更多的關懷與重視。

由國立台灣博物館主辦,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承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亞熱帶生態學學會、中華民國生態保育協會協辦之「自然香頌─台灣生態藝術特展」,即日起至十一月一日於台博館展出,展出作品將回顧自十九世紀始,歷經「萌芽期:台灣傳統的風俗描繪與西方探險者的博物畫」、「成長期:日治殖民時期的初探到本土藝術家的實踐」、「成熟期:八十年代生態保育浪潮對促成專業生態藝術的明確定位」至今三個階段的台灣生態藝術歷程。(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番花
(彩墨 27×35cm 18世紀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典藏)《六十七兩采風圖》承自日治總督府圖書館,為首任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太田為三郎1921年自東京南陽堂書店購得。原作是清乾隆年間巡台御史六十七命人繪製,由《番社采風圖》及《台海采風圖》兩部組成。繪本描繪清中葉台灣自然景觀及人文風俗,尤其是其中描繪台灣特產花卉、蔬果和魚蟲的十二幅「風物圖」,在動植物學、農業研究具參考價值,目前收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粉紅鸚嘴vinous-throated Parrotil
(石版畫,1866,Ibis)
粉紅鸚嘴,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發現之鳥種。粉紅鸚嘴羽翼短、尾羽略長,不善於飛行,常成群結隊以短距離的跳躍方式移動。雜食性、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

朱鸝Maroon Oriole
(石版畫,1862,Ibis)
朱鸝為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在台期間發現之鳥種,屬於黃鸝科,和黃鶯為同屬鳥類。以雜食性為主,警覺性很高,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在台灣已列為瀕臨絕種之鳥類。



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boe)
譯名又作「斯文豪」或「郇和」,1860年後派駐台灣為打狗(今高雄)領事館副領事,成為第一位駐台外交官。他在台數年間對台灣動植物進行系統的自然採集、調查、記錄,是台灣生物學的開拓與奠基者,也間接將描繪台灣的生態插圖推廣到歐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