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心--看歐洲】瓦薩船的悲與喜

滿謙 文‧攝影 |2009.08.31
1255觀看次
字級

到瑞典斯德哥爾摩,印象最深刻的除了諾貝爾獎的宴會廳之外,就屬那艘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十七世紀之船舶———瓦薩船博物館,它是北歐遊客人數最多的博物館。為什麼對它有興趣是因為瓦薩船讓我體會出世間上沒有絕對的好壞,當時不幸的事物未來可能帶有好的因緣,眼前感到幸運的事物中可能蘊含了壞的因素,因此觀事情要客觀冷靜的觀,並且跨越時空來觀,才不會判斷錯誤。

瓦薩船建於一六二五年,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下令建造。它是一艘戰艦,為了向普魯士國王示威而造。這艘雕飾最為華麗、最威風凜凜的木造戰艦,造價在當時可說是世界之最,此船歷時三年建造成功,於一六二八年八月十日舉行隆重的下水首航儀式。

瓦薩戰艦在下水首航的當天,全城人民擠在港邊觀賞這艘超級戰艦,當瓦薩號揚起風帆剛駛離碼頭,尚未開到外港時,就遭受到颶風吹掃,船體在一陣劇烈的晃動後,海水突然從左舷艙湧進,不久,瓦薩號便慢慢往三十六米深的海底下沉,海水由槍砲孔灌入船身,瓦薩戰艦轉眼即完全翻覆、沉沒,造成數十位船員死亡。

當時為追究瓦薩號沉船的責任者,正在海外的國王氣憤地寫信下令全面調查,到底沉船是誰的過失?國王說:「輕率和疏忽,犯罪者應受到懲罰。」船長立即被監禁,等候審判。根據初步審訊,他發誓說「槍炮已安置妥當,所有的船員出航時候清醒,沒有人喝醉酒。」然而,沒有人願意承擔責任。船員和承包商形成兩個陣營,每個人都試圖指責對方的錯誤,每個人都發誓,都已盡了自己的職責沒有過錯。承包商說因為國王已經批准所有的測量和裝備,船舶係根據指示建造,裝載了二百五十六門大砲,但是也承載了額外重量的砲彈,火藥,輔助槍支,糧食木桶,軍官和一百三十三名船員,因為重量過重,導致船舶頭重腳輕,吃水量不夠,一陣颶風吹來就讓船沉沒了。

最後,沒有找到任何一方有罪,當然也就沒有人被處罰或被判有罪的疏忽,其中阿倫特回答為什麼會沉船的話令人深思,他說:「只有上帝知道」。因為所有的人都沒有錯,最後解釋船的下沉為上帝的行為。總之千錯萬錯,都不是誰的錯,係因為因緣條件聚合而造成了這個歷史上的悲劇。沉船調查使瑞典曾喧鬧一時,但最後不了了之,也有人試圖將瓦薩號打撈上來,因技術條件所限,終未如願,此後瓦薩號在水下一直沉睡了三百年。

三百多年之後,許多有心的人士努力奔走籌劃研究,終於在一九六一年四月廿四日,全球媒體的見證下,瓦薩號正式起出水面,消息傳遍瑞典全國大街小巷,國民無不引頸期盼,欣喜萬分。

仔細研究這艘四百多年歷史的船之所以能夠保存下來,由於波羅的海域裡低溫、低氧、低鹽度的海水環境,船體被海底微生物進行腐蝕分解的情形近乎微乎其微,所以木船得以在水中安全地保存三百多年。瓦薩戰艦在文物保存修復界非常具有代表性與重要意義,它堪稱世界最大的水下考古出土遺物,也是世界僅存一艘十七世紀的古戰艦,為了將其雄偉的原貌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瑞典政府傾全力保存修復這件重要的國寶。

一九八八年,在完成龐大的復原工程後,瓦薩戰艦終於在一九九○年又和世人會面,重新遷回一九六一年出水後的安置地點,這個地方也同時改建成瓦薩號永遠的家———瓦薩博物館,戰艦由底座的駁船承載航行在海上,堪稱其有始以來,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的航行。

修復完成的瓦薩號,氣勢雄偉壯麗非凡,博物館的開幕吸引大批遊客參觀與讚歎,成為瑞典最受歡迎,北歐遊客人數最多的博物館,有許多人為了造訪瓦薩號,才到斯得哥爾摩旅遊,瓦薩戰艦終於在四百年後達成原建者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宣揚國威的心願。

瓦薩戰艦唯一一次的首航,航行了四百年之後才達到目的地,向全世界的人展現它的偉大和非凡,從不幸沉船的悲劇到舉國歡騰的船舶博物館,悲喜只在一念之間,從人類時空上來看四百年只有短暫的一彈指之間,相比之下人類的壽命何其短促!

嗨!爭什麼?悲喜只一念間!時空因緣轉瞬即變,把握當下,珍惜生命。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