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某學院因招生不足,決定裁減教師,教師目前與校方抗議協調中,學校課程可能也將面臨延續性問題。
今年大考錄取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七點一四,但有創新高的二十一校、一百六十三系,共六千八百零二名缺額,這所學院缺額率最高,原定招收一千四百七十九名學生,卻只招到十四名,有五科系掛零、四系僅招到一人,因而要解聘老師。
大學已不再是窄門是既定事實,而且在少子化趨勢下,報考大學的學生只會少不會多,大學之門,但由於廣設大學,又遲遲沒有退場機制,名額卻不會少,未來高等教育該怎麼走,教育部與各大學都應該想清楚。
擴大開放港澳或華僑子弟,甚至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讀,也許都是選項,但恐怕仍無法讓大學回到窄門。
當大學錄取率形同百分之百,學測、指考的功能不再是篩選人才,而是分配人才時,任務應該轉型為幫助學生找適合自己就讀的系所,因此,逐步擴大推薦甄試與多元入學方案的名額,減少指考的名額,有加快腳步推動的必要。
其次,大學錄取率將來勢必會因少子化而超過百分之百,教育單位如何建立退場機制,協助院校系所退場、轉型或縮班減系,發展小而美或教學導向的院校,也是當務之急;而大學也要務實,確認自己存在與發展的定位,而不是不切實際的想要和頂尖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拚搏。
此外,在私校爭取學生日趨激烈時,教育單位應考慮逐步減少對公立大學的優渥補助,讓私校能有較為公平的競爭利基,畢竟,政府長年拿全體納稅人的錢,補貼少數能上公立大學的學生,是不符合分配正義的作法。
高等教育政策勢必要大幅調整,不能再為了保障少數特定團體,而犧牲廣大學生與國家的未來,因為,如果高等教育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只是不斷把學生送進大學繳學費,以維持大學運轉,台灣恐怕將沒有將來可言。
宇君(台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