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來自拉讓江畔的電話

楊錦郁 |2009.08.11
592觀看次
字級

電話來的時間不一定,偶或上午,大都是傍晚。接起電話時,當下都會有一種來自遙遠的空無感,接著是須臾的靜謐,然後我便會聽到一個熟悉的男聲揚起,那是住在砂拉越中部拉讓江畔詩巫小城的朋友宗渺打來的;這樣的通話有時數周,有時數月,沒有固定的頻率,卻已持續了將近十年了。

一九九七年,我和先生共同應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總會之邀,前往吉隆坡參加「馬華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總會希望我們轉赴東馬,到砂拉越的詩巫省分會各作一場演講,我們便是在那趟詩巫之行中初識了「砂拉越留台同學會」總秘書長江宗渺,受到他及當地友人的盛情接待。我們也因此對於位在拉讓江畔這個別號「新福州」(或「小福州」),擁有二十萬左右居民的詩巫小鎮,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對它背後的移民歷史、多元種族文化及華文的昌盛,產生了更多的興趣。

回國後,先生以〈詩巫華文文學調查研究〉為題,通過國科會的計畫,並於一九九九年的年底及隔年的春天,又前往了詩巫兩次,我因為很喜歡當地淳樸的風土人情,所以也自費一起前往。

由於是為了研究計畫,先生這兩次到當地,都安排了緊湊的訪談,或到圖書館、華族文化協會蒐集資料,我沒有工作在身,不必跟著他的行程,更多時候,我獨自走到拉讓江的河口茶室去喝咖啡,觀望街頭情景,或隨興到市集逛逛,或者留在旅店中。

宗渺自己公司業務繁忙,卻常會想到我,曾帶我去參加他公司的員工聚會,讓我有機會接近那些在地的伊班族女孩;他還撥冗帶著好奇的我搭著長艇,逆著拉讓江北上到加帛去,我因而有機會目睹從上游下來的大型運木船,見識當地木材業的興盛。

也許是同血型的關係吧,我們的個性有某些共同點,很容易聊開來。從兩千年的春天返台後,我們偶爾會通一下電話,聊聊彼此工作的事情,或者旅遊的經驗。多年前政黨輪替,他常在電話中談到在海外觀看台灣電視新聞的心情,身為留台人,他對台灣前景的憂慮之情幾乎從電話裡溢出。

後來他告訴我,在事業之餘,肩負社團的責任愈來愈大,我們互相打氣之後,不免也有著「身不由己」之感。我也跟他分享自己又回研究所讀書的事,從電話中傳來他一陣陣的讚歎。

因為過於忙碌,我們又有好一陣子沒通電話了,就在幾天前的傍晚,我在辦公室接到一通電話,那虛無、穿透遙遠的空音感,讓我在他未開口之前,就先喚了他的名字,他先歡喜地預祝我順利攻讀博士學位,然後不知怎地,話題轉到他一位罹癌過世的朋友,他在電話中對我敘述朋友從發病到過世之快,以及面對死神的勇敢與灑脫。

我持著電話靜靜的聽著他說,在心底回應著「我們終於免不了要碰觸到死亡的話題」;隨著閱歷及年齡的增長,我已經不輕易許諾了,但我卻清楚的聽到自己脫口而說:「等我讀完博士班後一定去看你。」我許下承諾了,雖然我並不知道未來能否信守?

台北和詩巫,說遠不遠,但人事變化難料,前次一別,轉眼之間已將近十個年頭。雖然十年未見,但來自拉讓江畔的電話未曾間斷,牽繫著我對那塊土地的思念。

(本專欄每周二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