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格陵蘭島的因紐特漁民來說,以前捕捉「格陵蘭鯊」(Greenland shark,亦稱睡鯊)是為了取其利牙做刀具,及用魚肝油點油燈。
不過,現在因鯊魚數量過多,加上肉有毒不能吃,又會破壞漁網,已成漁民眼中的「討厭鬼」,抓到便四處丟棄。因此,研究人員正研究如何「廢物利用」,將格陵蘭鯊轉變成生質燃料供當地人使用。
只在北極圈出沒的格陵蘭鯊是世界最大的鯊魚之一,身長達七公尺,重可達一公噸,與「大白鯊」(great white shark)不相上下。
由於格陵蘭鯊魚肉富含高脂肪,位於西部西西繆特市、由歐盟資助成立的「北極圈科技中心」(Arctic Technology Center),正準備將會造成生態與環境汙染的格陵蘭鯊屍體,混入家庭與工業汙水及大海藻(macro-algae),轉換為生質瓦斯(biogas)。
計畫負責人喬格森說,生質燃料是這種有機廢料的最好處理方法,它可在碳中和方式下用來發電和發熱。
據估計,以鯊魚和其他海產製造的生質燃料,可供格陵蘭烏瑪納克鎮百分之十三的能源消費(該鎮有近兩千五百人)。
這個計畫一旦落實,許多偏遠村莊即可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喬格森打算,明年在烏瑪納克一家有機廢料處理廠進行測試。當地漁民丟棄的漁業廢料中,格陵蘭鯊就占了一半以上。
然而,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等團體獲悉要利用格陵蘭鯊做生質燃料後,已經出面反對,他們認為,尋找其他可永續利用的能源才是正途。
鼓吹動物保育的人士表示,人類對於只在北極圈出現、有特定棲地的格陵蘭鯊所知有限,「牠們並非到處出沒」,不該拿來當做商業用途。
格陵蘭鯊為體型最大的鯊魚之一,最大可達七公尺長,和大白鯊可說是旗鼓相當。牠們經常被困在於漁網中致死,數量每年達好幾千條。圖/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