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議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月二十八日落幕,雙方對會議成果都肯定是建交以來最廣泛的重大收穫。雙邊的匯率、貿易、金融、氣候、環保和能源等議題,都在大方向上交換意見。不過,中美雙邊已有六十餘個對話機制,且相較於布希時代舉行過五次、取得一百八十九項成果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這次只是在會議名稱上多了個「與」字而已嗎?
G20高峰會議之後,兩國在合作認識的加深以及合作重要性的提高,從這次出席層級就可以看到端倪。這是首度有美國總統親臨現場致詞、接見中國代表團團員;向來不參與議程的美國國務卿,也出席主導議程討論。更特別的,與會美方代表上至歐巴馬的致詞中,都多次引用中國典籍佳句,可以看出美方刻意對中國表示親和—中國媒體還因此提醒與會代表要格外小心。
美國擺出這樣的禮數,除了歐巴馬刻意與各國維持親善政策外,中國是美國最大債權國的事實,也扮演著微妙的催化關鍵。中方的鉅額外匯存底和手中持有的八千億美元美國債券,都讓美方一再地放低身段,向中國保證維持經濟穩定的努力。
當然,中國也意識到兩國的金融與經濟體存在相互依存的緊密連結,只有合作才能拉近雙方長期歧異。歐巴馬的十一月訪中計畫,將是兩大強國共創歷史的時刻。
面對外界寄予的領導世界責任,中國並未輕視經濟、金融領域信用已然破產的美國,反而以更多的承諾擔起對國際的責任,這樣的改變將贏得更多的國際稱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