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七月十日台北市捷運柵湖線發生捷運通車以來最荒唐的大斷電事件後,近一個月來,高鐵、捷運、台鐵,所有軌道運輸就像得了瘟疫般,輪流出包,三天兩頭成為媒體主要新聞。昨天柵湖線再度停擺、日前高鐵四天內三度出狀況,交通部政務次長葉匡時終於發出重話:「不只交通部,所有台灣人民都不能接受!」
然而,說重話、罵業者,有用嗎?
高鐵通車兩年半以來,風波不斷,龐大的財務負擔把高鐵壓得喘不過氣來,外界甚至傳出已虧掉六百多億、超過高鐵半個資本額,很可能在今年底引爆財務危機,政府必須被迫面臨接收與否的難題。
好不容易,政府、銀行與高鐵在七月中達成協議,政府同意組成新的銀行團,讓高鐵「借新還舊」,並且不再限制引進外資比例,貸款利率也可望降低。這對財務狀況搖搖欲墜的高鐵,不啻是及時雨,暫時大幅紓解壓力。
然而,好景不常。八月初開始,高鐵猶如得了瘟疫,連續發生大誤點,動輒影響上萬旅客通勤、旅行。所謂高鐵一日生活圈的美夢,讓人感覺就像高溫下的冰塊,消融的一乾二淨。更令人心驚的是,連續二次轉轍器故障,也暴露了一個可怕的數字:高鐵通車以來,光是轉轍器故障,已經發生了二十二次,單是今年以來即占七次!
轉轍器是維持高鐵運行的重要鐵軌設計,關乎列車能否行駛在正確的軌道上,一旦出問題,嚴重的話,很可能造成列車出軌的巨大災難。對於這麼重要的關鍵性元件,高鐵面對二年半二十二次故障的驚人紀錄,卻始終提不出徹底的解決辦法,即使找出了原因,卻無法完全修復。
原因很簡單,台灣花了龐大的經費建高鐵,卻沒有能力掌握關鍵技術,也沒有要求以採購經費換取技術移轉。以致連續發生二十多次故障後,還要交通部下令高鐵公司找國外總工程師來台,協助大體檢。
還有一個不能公開承認、事實上也很可能無解的原因是,在當年的政治力干預下,台灣第一條高鐵首開全球先例,用的是歐系的軌道,但行駛的卻是日本的列車。一東一西,根本沒有合作的前例,卻在台灣硬是送作堆。而供貨的歐洲及日本業者都不可能開放或修改自己的重要設計,我們的高鐵怎麼能不出問題?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柵湖線上。一半是法國系統、一半是義大利系統,又是「混血」列車,也是花了大錢卻學不到什麼技術,連斷電後的標準處理程序都有問題。這樣的捷運,車門對不準月台、卡門都已經司空見慣,讓男女老幼走在軌道上自行脫困,已經夠教人倒抽一口冷氣。
興建高鐵和捷運,藍綠執政都視為重大政績,也的確是台灣邁向現代化軌道運輸的里程碑。但為什麼這些花了大錢向外商採購的交通建設,總是問題不斷?即使誤點賠償、車票打折,也無法補償上萬乘客的實質損失、挽回消費者對業者的信心。
問題說穿了,也是主管單位只會要業者提報告、交差了事的官民相護心態所致。人民無法接受的,除了不負責的業者,還有花錢當凱子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