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身是順著本意,卻不見得非要同時選擇獨居或獨行,把伴侶的意義延伸成一個共同生活的室友,滿意度說不定比婚姻更高。
兒子赴歐洲留學,先生也另組家庭後,梅蘭一個人獨自生活了一陣子,她住在市區公寓,四房兩廳,空間一向打理清爽,看來更加寬敞。親戚小孩北上工作,她收留了她,成為第一個同居人。
忘年同居 居然很合
梅蘭自認孤僻,大半生都不合群,日常起居總有無法告人知曉的私密,有生人在旁,不感到彆扭是不可能的。而且自己還是夜貓子,晚間乒乒乓乓,總是干擾他人正常美夢。
也因此,她從不敢奢想和人同處一個屋簷下,那將會產生許多適應上的難題。家人由不得自己選擇,必得合住在一個家裡,但房客來自四方,合不來又何必近距離相處。
只因親戚小孩無處可去,才善心收留,四十歲的梅蘭最初認為是暫時的,沒想到,時間很快的過了一年,兩人忘年同居,居然很合,合到假期偶爾分開還會想念。
關心和壓力
一線之隔
後來,又把其餘兩個房間租給女老師,不但增加了房租收入,原本冷清的家也變得有活力,女老師手藝好,親戚小孩會彈琴,在美食與美感方面,都豐富了梅蘭的生活,最重要的,梅蘭不再感到孤獨,增加安全感之外,家中瑣務也有室友分擔。
反觀老郭,他的租屋計畫一波三折,房客最多住三個月就閃人,他不平衡的說,自己還好心替房客準備早餐,晚上聽到開門聲,也送上「辛苦了」的溫暖問候,很努力做個好房東呢!
關心和壓力只有一線之隔,在梅蘭看來,老郭的關心顯然用錯了對象,年輕房客最怕跟大叔囉囉唆唆,自認的好心卻變成嘮叨,再說,年輕人根本不在乎有沒有早餐可吃,電動打得愉快才是王道。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這一點,要多觀察房客才能掌握,梅蘭也是經過學習才和同居夥伴打成一片,原來固執的本性也會順應環境,調整成適合「三人行」的模式。梅蘭把現狀整理一下,認為找人同居在一個屋簷下而彼此照應,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第一、有點黏又不會太黏:彼此保持距離,熱情釋放要適度。
第二、事先講好同居規則:衣物如何收拾,垃圾如何分類,都講清楚。
第三、以愛為出發點:即便是修正脫序行為,也是基於愛護之心,這樣的房東,相處久就知道他的優點,房客也會適時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