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北一女校友要籌辦畢業四十年重聚餐會,我拿著我們班三十重聚的通訊錄一一打電話,發現多位同學失聯了。十年的變化太大,更何況十年前,我不在台北,許多同學,自畢業後就不曾見面。
後來為校友會整理通訊錄,又遇到挫折,好幾位同學居然沒有電子信箱,有些雖申請了,也只是備而不用。他們的說法是:「平時不會上網,打電話比較方便。」
我們這一輩,雖然身處在網路發達的年代,卻很少人享受到它的便利。
我有一位朋友,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打開Skype,等候她在太平洋彼岸的兒子與女兒的音訊,裝了麥克風,也裝了攝影機。有了這些裝備,她不但在網路上聽到孩子的聲音、看到孩子的面容,還省了電話費,這都是拜科技進步所賜啊!
上個月,姪女瑞培回到台北,她告訴我,常與我的兩個兒子,同登和同明聯絡。她拿出筆記型電腦,一下子就連上了同登及同明的Facebook,看到兩人張貼在網頁上的照片及近況。
我問她,怎樣知道他們的網頁?她說,有帳號,如果有名字也可查得到。我們用英文名字,立刻試了幾個美國的親戚,真的很奇妙,都連上了,大家都在使用Facebook。
我知道同登和同明平日常使用Facebook,也知道藉由這個平台,很容易找到他們的中學及大學同學,失聯的朋友或親戚也變得很少。
前兩天我跟同明說,我也想申請Facebook帳號。他問我要做什麼,我說可以找我的朋友啊!我有許多朋友不知下落,不曉得在我有生之年,會不會再見面,或者知道他們的音訊。他卻澆了我一頭冷水,因為他認為,使用Facebook的人,大多都不超過四十歲,我的朋友應該都不會申請Facebook帳號。
確實,我雖然能用電腦查資料、打文章、收發mail,甚至轉帳、購買機票,但是使用電腦的範圍,遠遠少於它能提供的。四顧我們這一輩,好像沒有一個人能像子姪輩般,將電腦使用得這麼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