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鏡子,是人人都有的經驗。
我們會把頻頻照鏡子的人,稱之「愛美」,但若以冷峻的語調,板起面孔說:「照照鏡子!」意思就大不同了,有「你算老幾,你也不掂掂自己幾斤幾兩」的含意,是罵人的話。
有位從事兒童美術教育的老師,上課時發給每位學生一個小圓鏡,讓他們照著鏡子畫自畫像,結果一張張千奇百怪頗富童趣的作品出籠。同樣是照鏡子,所採角度不一樣,差別各異。
據說鏡子不宜當禮物送人,尤其是女孩子,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聯想。但我就送給曾經照顧我,即將轉院服務的護士,一面可以放在包包裡的小鏡子,並附一張卡片,祝她「永遠心明如鏡」,她也欣然接受。
其實,面對明鏡,除了照到面部之外,若注視其眉宇處、眼神間,也不難察覺其內心的變化。所謂「相由心生」,心存善念,所表現在臉上者,必然是慈祥和藹;心存奸詐狡猾者,則是巧言令色、油腔滑調;同樣的,心懷喜悅,面部的肌肉必然開朗;如遭遇困惑、愁容戚戚,欲哭強忍,自在意料中。
這裡講到的「心」,不是心臟,不是頭腦,看不到,摸不著,但威力無比。它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吉凶禍福,它能展現日麗風和,也能展現狂風暴雨;它有輕聲細語的一面,也有大呼小叫的一面。它還是它,這樣的轉變,只在一念間。有人用「心猿意馬」來形喻它的多變與難馴。
如何「調伏其心」、「安住其心」,成了古聖先賢關注的課題。儒家也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主張,從節制物欲,避免誘惑著手。
古人自省功過,逐日圈點,我們雖不必照單全收,但每日照照鏡子,由臉看到心,由心反映到臉,也符合養生及處世之道。
劉學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