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病歷應不應該以中文書寫?針對這個議題,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劉梅君斬釘截鐵地說:「這原本就是醫界內部要做的事,現在卻給立委來提案,令人感到汗顏,而讓病歷中文化,我們樂觀其成!」
劉梅君表示,病歷中文化是國人醫療教育擴展的好方法,不僅醫師圈內人看得懂,圈外人也該懂,如果任何人都明白病歷、自身的症狀,無形中就是對醫師寫病歷時的另一道「監督機制」。
她強調:「台灣醫師的品質、態度良莠不齊,病人看得懂病歷,是維護病人權益重要的一環,他們有權利因看懂病歷而參與治療。」加上醫師的口頭解釋沒有憑證,現行醫療糾紛層出不窮,白紙黑字既能清楚地保障病人,也保護醫師。
除了贊成病歷中文化,醫改會還提出兩條加強的方向,即「病歷品質提升」和「病歷取得容易」。劉梅君認為,病歷不是只要求中文化就好,內容還要清楚、要完整,取得也應容易,「讓病人的醫療教育提升,使醫病效益擴大。」
劉梅君認為,現行醫病互動時間短,若病人取得病歷,就能多比較,對病情較複雜的病患而言,多方意見非常重要。
「如果修法不能通過,實在太可惜了!」劉梅君表示,醫界希望病人能夠擁有自我照護的能力,病歷中文化、完整化、清楚化就能發揮作用,達成目的;以整體效益來說,若病患能帶著清楚的病歷轉診,也能減少各醫院重新檢驗的成本,降低健保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