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對多數更需要醫療照護的老人族群而言,病歷上寫的是什麼文字,因為大部分老人都不懂,所以實在不算是「困擾」,但對照顧他們的社工而言,卻渴望病歷中文化,因為如此一來,可節省很多解讀時間,醫病互動也不再處於被動狀態。
老五老基金會主任張美淑說,老人看診時,社工是在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橋梁,想了解病情的長者都會透過社工得到資訊,但「有時候連社工都看不懂病歷,只好再去請教醫師,不過有時候就算醫生講了,社工也聽不懂。」且病人多半希望多掌握自己的狀況,而非醫生說什麼就得照單全收。
以照護植物人、老人和街友為宗旨的創世基金會表示,很多受照護的老人連中文字都不認識幾個,不會特別注意病歷,但社工均認為,如果能病歷中文化後,在照護、溝通上都會比較方便。
「病人有知的權利。」弘道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認為,病歷通常不是淺顯易懂的文字,就算中文化,社工也必須要爭取短暫的時間,盡量將醫師的說明弄清楚,不過實際上並不那麼容易。
她解釋,現在的病歷常像「天書」一樣,一般人很難看懂,醫師說明病情的時間又很倉促,社工很難掌握時間;病歷是醫師根據病情撰寫,如果病患也能持有,對病患也較有保障;即使診療後發生相關併發症狀,也較能一目了然,不致陷入如果醫生不說、社工就不了解的被動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