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揚明專題報導】病歷究竟是否該以中文書寫?此爭議也引起未來即將成為醫生的醫學生關注,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會長簡佑全認為,病歷功能定義應釐清,究竟是提供專業醫事人員溝通,抑或是與病人溝通?而目前醫學領域的教科書或期刊的中文資訊不足,需要許多原文資料也是不爭的事實。
簡佑全說,許多台商在大陸接受當地醫師診療,回台灣之後把中文病歷摘要提供給醫師當作看診參考,卻讓許多醫師看得「霧煞煞」,包括許多專有名詞及藥物名稱,都得先試著翻譯成英文才能試著解讀,反而讓診療效率更差。
「看診不只是看病歷,臨床判斷也很重要。」簡佑全表示,他在醫院實習時,值班時若要進行抽血等醫療行為,都會向病患解釋清楚原因,這樣醫病互動才能較融洽,且目前病歷雖然多以英文撰寫,但護士的護理記錄則多以中文撰寫,兩者可相輔相成。
簡佑全指出,病歷涵蓋四大內容,包括病人主觀感受、診斷描述、診斷結果及治療計畫,病人主觀感受部分使用中文描述合情合理,其他部分以專有名詞為主,仍以使用英文較佳,「與其爭論書寫語言,不如加強醫病互動來得重要。」
對於目前立委擬立法要求醫師以中文書寫病歷,簡佑全認為,希望修法時能尊重醫師專業,不必硬性限制,適當給予彈性或許在臨床推廣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