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及歐、美、亞洲等二十多組研究團隊、百餘位學者參與的「乳癌研究聯盟」(BCAC),從不同國籍乳癌病患中,以全基因體掃描方式,在人類第二、三、十七號染色體中找到乳癌基因的精確位置,將有助於找到預防及治療乳癌的方法,影響深遠。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昨天發表這一成果。參與研究的研究員沈志陽表示,當前醫學證據顯示,乳癌與女性荷爾蒙密切相關,有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未懷孕及抽血檢驗出帶有乳癌基因者,一直被認為是乳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
但臨床發現百分之四十五至百分之五十乳癌病患未具任何危險因子,顯示半數乳癌患者可能由其他因素造成。二○○七年,「乳癌研究聯盟」先從人類第十號染色體找到FGFR2乳癌基因。如今,再從第二、三、十七號染色體的位置上,找到其他乳癌基因,可讓全球科學界更了解乳癌的成因,進而找到預防及治療的方法。
此外,這項乳癌研究也呈現慢性疾病的發病過程,其實是由多基因參與,再加上外界環境,所共同形成的結果。這種致病模式,不僅能解釋乳癌及其他常見癌症的發生,也適用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意義非凡。
沈志陽認為,上述乳癌高危險群,最好及早接受乳癌篩檢。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部主任俞志誠建議高危險群婦女縮短篩檢間隔,至少每半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每年做一次乳房超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