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實施 共計百餘項 可提高醫療效率 減少不必要手術、藥物、檢查
【本報台北訊】中央健保局將於九月一日實施DRGs(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改變過去住院實用實銷的論量計酬模式,也就是包裹給付,改以同一類疾病只給付一種價格。健保局認為,DRGs可以提高醫療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手術、藥物、檢查。
這項新制是健保局為抑制醫療費用不斷上漲的手段,卻也等同限制醫院不能再像昔日浮濫檢查、用藥,無疑是健保加在醫界的緊箍咒,兩年前曾遭醫界全力杯葛而喊卡,但衛生署長葉金川上任後獨排眾議,認為「對的政策不能因有人反對就束諸高閣」。
健保局醫務管理處經理蔡淑鈴指出,由於現行健保給付是論量計酬制,因此病患住院越久、檢查越多,醫院就可領到越多費用,此舉勢必變相鼓勵醫院多做檢查、用藥,以台灣病患平均住院日十天,是美國的兩倍,但患者真的有獲得較好的醫療品質嗎?因此,DRGs新制就是採同病同酬的包裹給付,讓醫院更能提高效率,共同合理撙節醫療費用。
健保局預計分六年實施DRGs,第一階段自九月起上路,項目包括自然產、剖腹產、疝氣闌尾炎切除、子宮肌瘤切除術、白內障手術、冠狀動脈擴張術等一百多項。為保障重症病患,新制將排除癌症、精神病、愛滋病、罕見疾病、使用葉克膜或住院逾三十天患者,仍維持現行支付方式。
蔡淑玲強調,這項新制不會影響病患既有權益,雖然該局會公告各項治療的平均住院日(例如盲腸炎手術為三到八天),但這僅提供醫界參考,絕不是時間到了,病人就該出院,或健保局不付後續住院的錢,「如果醫院在患者不該出院時就趕病人出院,健保局將依法處以違約記點或停約處分。」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支持這項新制,但她認為,健保局在推行新制時未見確保民眾權益的措施,也未設立監測指標,例如新制實施後住院天數是否驟降?或醫院取巧「輕病重醫」,甚至要求應住院病人改門診追蹤,或改自費診療,健保局都缺乏有效防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