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點靈】夏季健康旅遊小撇步

陳應盛 |2009.07.31
534觀看次
字級

大多數人喜歡選在七、八月炎熱夏季出外旅遊以及戲水弄潮,希望藉此滌清工作壓力與塵囂,並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但因戶外水質不穩定,民眾在旅遊時仍需注意食物及飲水的安全攝取。

醫學統計指出,約有百分之二十至五十的旅客在旅遊時,因誤喝不潔飲水發生腹瀉,身體較虛弱者若未能即時有效治療,可能數小時便死亡。

旅遊中,還可能會遇到傷寒、副傷寒、小兒麻痺症、A型肝炎及多種寄生蟲感染等感染性疾病,都可能經由汙染的食物及飲水而傳染。

為了讓自己與家人能有愉快、平安的旅遊假期,以下提供幾項旅遊時應該注意的安全攝食原則:

首先,最好將沒有加熱消毒過的牛乳、非瓶裝的飲料、未烹煮的食物、不能去皮或剝殼的蔬菜水果,甚至某些來源不可靠的甜點、冰淇淋,都應視為可能已受到汙染,千萬不要為了「嘗鮮」,大快朵頤後染疾上身。

其次,即使是烹煮過的食物,也要確定是否完全煮熟及煮好多久,比如說看食物是不是熱騰騰的。通常,烹煮過的食物在供應前,應保持在攝氏十度以下或六十度以上,以確保其安全。若將食物置於攝氏十五至四十度的周遭環境中四至五小時以上,致病菌可能已在食物中增殖,會增加傳染疾病的危險性。

第三,除非確定冰塊是用乾淨的水製成的,否則盡量避免食用。

第四,如果想來點啤酒、烈酒、熱茶、咖啡、碳酸飲料及果汁等,定要注意瓶裝或包裝的完整。

總之,提醒民眾旅遊在外,攝取食物一定要烹煮,水果一定要可以剝皮,否則寧可不吃。

此外,旅遊所攜帶的醫藥包中應確定有補充體液所需的鹽類;若是預計將面臨到旅遊目的地飲水不潔的狀況,也應攜帶飲水消毒劑。

同時,最好向當地的衛生機關洽詢相關魚類、牡蠣、蝦及蟹等水產品有毒的生物種類,因有時上述海鮮類雖經過烹調,毒素仍存在。

若是實在沒有其他選擇而不得不食用不安全食物時,就少吃點,這樣危險性會低一些,這是因胃酸有一些保護作用,不過,對於胃酸分泌不足的人則較為危險。

如果與你一同出遊的家人包括嬰幼兒、孕婦、老人以及身體較虛弱、免疫功能不全的人,上述的建議將成為愉快、平安的旅遊假期最佳的保障。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感染科醫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