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快滿十二歲的新竹市男童藍興家,因疑似患巨腸症而反覆開刀,至今已動了十三次手術,肚子上裝著六個袋子,以盛接自腸子洞口漏出的排泄物,為了省換袋子的錢,儘管天熱,他也懂事的忍耐少洗澡。
藍家興身高一百三十公分,體重只有二十二公斤,臉色蒼白灰黯,必須每兩周輸一次血,為了清理身上多達六個朝夕不離他稱為袋子的腸造口,上學最多兩堂課就必須趕回家,有時動作遲了,排泄物沾在褲子上,他只能自己默默清理。
六十四歲的父親藍瑞麟說,孩子出生時胖嘟嘟的,很可愛,四個月大時因為腹脹到台北就醫,醫師懷疑是巨腸症,雖切片檢查後排除,可是腹脹問題沒解決,緊急開刀後,竟然縫線破裂,變成腹膜炎,急救之後,腸子又沾黏,一再反覆開刀,「這裡破一個洞,就開刀補,補完又換地方破」。
藍興家並不是一路病到大,小學一、二年級時一度穩定,他還在學校練空手道,活潑開朗,但突然血便之後又再度住院,曾經長達兩年都沒上課,以醫院為家,腸子開人工造口,身上接人工血管,因藥物反應而全身長黴菌,差點截肢,發燒長達一年。
去年藍瑞麟見醫師都搖頭說沒辦法,剩下期望等孩子自行痊癒,只好接回家由印尼籍的妻子照顧。藍興家雖行動不便,但腦袋機靈,口齒流俐,他心疼父母的辛勞,只好盡量少洗澡,以免身上的袋子感染,耗材至少要一千多元。
《小檔案》巨腸症
署立新竹醫院小兒科主任謝德貴解釋,巨腸症可分兩類,一是先天性的疾病,原因是腸子沒有神經,蠕動和排便出問題,有些是在新生兒時即因排便不出而脹氣,被檢查出來,有些則是長期便秘,三到五歲時才檢查出來。
另一類是毒性巨結腸,即毒素侵犯到腸子,以致發炎感染,而造成腸子脹到一點五倍大,必須緊急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