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過去各地方政府應對小黑蚊的措施,往往以噴藥等化學防治為最主要項目。中興大學杜武俊教授(見圖,高堂堯攝)對此指出,與其噴藥,「個人防護」和「社區環境管理」的觀念其實更重要。
「小黑蚊防治不需要甚麼高科技,首先就是避免被叮咬。」杜武俊指出,個人必須提高自我防護的意識:在小黑蚊出沒處,應著長袖衣物、長褲,或在裸露皮膚使用防蚊液等產品,身體盡量保持活動、讓小黑蚊無法停留吸血;此外,開車出遊時應注意小黑蚊是否飛進車廂,在居家或辦公場所也要裝設五十五網目的紗窗門,避免小黑蚊進入室內。
小黑蚊習性低飛,通常以小腿、腳、手背、手肘為叮咬部位,自身保護就是要保護這些部位不被叮咬。此外,小黑蚊通常以樹蔭下、走廊、涼亭、騎樓等為主要吸血場所,若能在小黑蚊吸血時段避開這些場所,也可以達到不提供血源的防治目的。小黑蚊只在白天叮咬,不會在晚上吸血,吸血高峰期為早上十時至下午四時。
社區環境管理方面,「宣導民眾清除青苔、避免青苔生長,是最重要的一點。」杜武俊表示,防治生態工法是阻絕青苔滋生的良方:以手工用鏟具刮除青苔、多翻動土壤,用清水噴洗、噴灑除藻劑,並用防水塗料彩繪牆面、邊坡處,還可以在空地上種植韓國草和地毯草等地表植被,用木塊、沙石覆蓋花台花圃,並注意排水、保持通風和乾燥,「如此既可美化環境、又能根絕小黑蚊的棲地。」杜武俊表示。
杜武俊進一步說,希望各地區受小黑蚊侵擾的觀光休閒相關業者、民間社團和社區組織能主連繫,請中心團隊到「災區」上課、傳授防治方法並將成果定期回報,一起搭建綿密的防治網路。
小黑蚊防治推廣中心官方網站:http://www.bitingmidge.
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