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美國波士頓大學文化、宗教與世界事務研究所、美國普度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日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聯合舉辦「第六屆中美歐暑期宗教學高級研討班」。主題為「宗教研究的多樣性」,吸引多位從事宗教社會科學的教師、科研人員及研究生的參加。
研討班首次舉辦伊斯蘭教講座,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的郝夫納教授,發表在全球化下,如何正確認識伊斯蘭教,和其復興與發展等問題。郝夫納教授提出,伊斯蘭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也是最早進行全球化的宗教。正確認識伊斯蘭教的前提,是要真確理解教義。伊斯蘭教也強調集體認同,如何與他人和諧共生。
來自英國、國際著名宗教社會科學家大衛‧馬丁,和倫敦大學的伯尼絲‧馬丁,開設有關基督教和全球化、世俗化關係的講座。美國波士頓大學魏樂博教授,用中文講解有關中國社會的宗教和慈善公益,他以對台灣佛教團體、基督教團體、地方廟宇的研究,探討不同宗教對公眾生活和利益的影響與貢獻。
研討班學員對教授的講座,表現極大的熱情,利用講座休息時間,和教授討論,還有學員向參加研討班人員發放調查問卷,調查他們對當今世界宗教的了解情況,並表示將會把調查結果回饋給研討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