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春秋】古代碧筒飲

戴永夏 |2009.07.14
1051觀看次
字級

古人善飲,也發明了許多有趣的飲酒方法。

魏晉時期,齊郡刺史鄭愨與賓僚在大明湖畔飲宴時,不經意中發明了用新鮮荷葉裝酒、刺荷莖飲酒的「碧筒飲」。

此法很快流傳開來,上自唐宋,下至明清,不但一些文人雅士競相效法,在宮廷、民間也成為一種時尚……

唐人趙璘在《因話錄》中寫道:「靖安李少師……善飲酒。暑月臨水,以荷為杯,滿酌密繫,持近人口,以箸刺之,不盡則重飲。」文中說,宰相李宗閔善飲酒,暑天與賓僚在水邊飲宴時,將盛滿美酒的荷葉繫緊,放在嘴邊,用筷子刺孔飲之。如果一口喝不完,則要重飲一次……

當時一些文人雅士,也常用荷葉杯飲酒,並留下了不少吟詠詩句,如白居易的「疏索柳花怨,寂寞荷葉杯」;戴叔倫的「茶烹松火紅,酒吸荷葉綠」等,都談到箇中滋味。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對此道更情有獨鍾。他不但在杭州做官時常邀集朋友作「碧筒飲」,而且被貶謫到廣東海南時,也把此風帶了過去。他還把自己的體會寫進詩中,留下了「碧筒既作象鼻彎,白酒猶帶荷心苦」的佳句。據說後來他窮得連家裡的酒器都出賣了,唯獨一件沒有賣,那就是象徵文士風流的「荷葉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