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標題,我想,在許多讀者心中,一定都升起一個大問號,想要反問我:「閱讀有什麼問題啊?」

是的,閱讀看似沒有任何問題,因為我本身不但是個親子共讀的實踐者,我還把握每個機會分享親子共讀的經驗,巴不得每個家庭都可以展開親子共讀活動,所有的親子都能享受到親子共讀所帶來的樂趣。
閱讀素養敬陪末座
還有,這幾年來,政府單位、學校及許多民間團體,包括財團法人功文文教基金會,都在努力推廣閱讀活動,宣揚閱讀的好處,想盡辦法鼓勵孩子們閱讀。那,還有什麼問題呢? (尤俠/圖)
我的問題來自於一個數據: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公布,國小四年級學生國際閱讀素養調查結果,在四十五個參加評比的國家地區中,台灣排名第二十二,遠落後於排名分居第二及第四的香港及新加坡,在華人地區敬陪末座。
這雖然是台灣孩子在二○○六年參加評比的結果,但是,它也促使我思考一個問題:二十幾年來,台灣一直這麼努力推動閱讀,怎麼還會這樣呢?
閱後分享很重要
只要有觀察孩子的閱讀活動就不難理解,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孩子快速翻完一本書,然後草草地寫讀書心得,就算是完成一本書的閱讀了。或許就是因為我們以「量」,來當作評鑑、鼓勵孩子閱讀的單位,所以才會讓閱讀活動變成是在拚「量」,而沒有考慮到孩子是不是真的把書讀進去了。
因此,當父母陪孩子閱讀的時候,除了「讀完」書,還要確定一件事情:孩子已經把這本書讀進腦子裡了嗎?也就是說,當親子一起把一本書念完了之後,一定還要有一些分享討論或延伸活動。這個活動可以是親子一起想一想文章在說什麼,也可以請孩子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講一次,或是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做討論,當然,父母也可以提出與書本內容相關的問題,然後由親子各自發表想法。
盡早培養閱讀興趣
我們也在孩子身上觀察到,當孩子愈早開始接近書本,愈早建立閱讀的正確方法,就愈容易培養起閱讀的興趣、習慣和態度;一旦孩子從閱讀中享受到樂趣,那麼,他就會想要讀更多的書,獲得更多的知識,無形中,也提升了更多的能力。
親愛的父母,如果您也希望以閱讀力成為孩子將來的競爭力和學習力,那麼,就不要再只是把書丟給孩子、叫孩子去念書;放下您手邊的工作,每天花五到十分鐘,專心參與孩子的閱讀活動,孩子從互動與回饋中,真的能夠享受閱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