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主計處前天公布六月分的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下跌百分之一點九七,創近四十年來的最大單月跌幅。但消費者卻感受不到「物價下滑」的好處。
主計處科長吳昭明說,通貨緊縮的壓力會持續到年底。然而是通縮,還是通膨?不同角度的人有不同的解釋,最令消費者無奈的是,通膨的時候,物價漲得飛快,但通縮的時候,零售市場還是降不下來。主計處稍早的標準答案是,廠商還有庫存,是在貴的時候進貨,末端價格自然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反應調降,但如果消費者信以為真就錯了,因為還等不到廠商降價,又有廠商準備漲價了!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說,單純看數字,當CPI連續下跌六個月之後,無庸置疑就是物價下跌,不過,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往往只在一線之隔,通貨緊縮之下,各國央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資金最常流竄到股市和房市,結果是投資市場的資產上揚,但民間消費依然薄弱,如果價格上漲的力道來自於實際需求,適度溫和的通貨膨脹才相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