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懷才不遇」而抑鬱的人不在少數,但是對身心障礙者而言,不僅學習路比一般人困難,若才能被埋沒,等待奇遇而翻身的日子更是遙遙無期;但是,身障者並非總是如此被動,其中也有認真跨越障礙、積極改變自我的例子,視障音樂家黃東裕就是這種人,他也是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的會員。
黃東裕表示,在科技進步的時代,身障朋友可以有很多發展,但社會大眾的接受度比較重要,「總不能我們努力半天,只因為不了解而不認同,就抹滅一切吧?」藝文推廣協會的成立,使視障者突破很多限制,他也在其中發現,即便是盲人玩音樂,只要有目標,有規畫,勇於實踐,成果就能被看見。
「我印象很深刻,二十多年前,俄羅斯就有盲人高等數學的教授,數學是抽象的,我們很難理解和實用,但是為什麼不能學?」黃東裕認為眼睛不方便,心靈世界還是可以多開發,此外,對於障礙者的未來,他說:「多點磨練絕對是必要的,磨練讓我們的大腦和身體得到協調、平衡,彌補天生缺陷。」
這位台灣首次登上國家音樂廳舉辦鋼琴獨奏會的視障鋼琴家黃東裕,也曾赴奧地利進修,克服語言與視覺雙重障礙,音樂學院教授讚嘆:「他的鋼琴技巧已臻成熟,音樂不分明、盲,已是心靈的表達。」
黃東裕說:「也許是一路上有太多正面力量的朋友幫助,我學會面對問題,敢於接受。」他還認為:「我們應該要懂得成長,而不是抱怨,對我們來說,不是直線努力就能成功,透過思考、挫折,我們能成長,能改變各種生活不協調與社會觀感,那時就不會有懷才不遇的悲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