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學衡】論駢文的押韻與駢賦

鄭宇辰 |2009.06.25
1794觀看次
字級

當代駢文大師陳松雄教授在〈南朝麗辭之韻化與詩化〉中,認為南朝的駢文經過韻化後則為「駢文的押韻」。他認為受永明聲律說影響,駢文轉而押韻,因此不主「駢賦」之說。

明人徐師曾將賦分為古賦、駢賦、律賦、文賦和各代表一個時期的賦的特色。若否定「駢賦」之謂,則賦史線索就中斷了,這將為賦研究者所爭議,有釐清之必要。

姜書閣《駢文史論》說:「漢代之賦與文並無嚴格的界限,有些賦題名為賦,而內容與形式已不符『古詩之流』,甚至押韻已不太明顯,還有長段的無韻散句夾雜其間;有些則雖用賦體而不以賦稱,則作者已不以為賦。」

他是就古賦而言,古賦在魏晉仍有較大的市場,然而在漢代賦、文即無嚴格界限,有些是題為賦而實質並非賦。

至於齊梁後受永明聲律說的影響,賦的本質早已變了。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古今言賦,自騷之外,咸以兩漢為古,蓋非魏晉以還所及。」又說:「三國、六朝之賦,辭愈工,體愈下。」

指的是句式整齊,多偶句,講究辭藻,重視聲律,但已少了「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文心雕龍.詮賦》)的精神了。

因為受到「原道」文學觀的影響,重模擬自然,文人擅以比興的手法來「巧構形似之言」,在「體物」方面的工夫是做足了,但是「日用乎比,月忘乎興」(《文心雕龍.比興》),而離「拓宇於《楚辭》」(《文心雕龍.詮賦》)的「寫志」本質則愈來愈遠。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說:「賦的形式多採用主客問答之辭,鋪陳夸飾,辭藻華美,並以諷頌為目的。」自《楚辭》至漢代古賦,主客問答的形式占絕大多數,但在南朝以後所謂的「駢賦」中,已無主客答問之體,到宋代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才又採主客問答之辭。因此後世的「駢賦」在實質上已非賦,唯一和古賦相同的是鋪陳夸飾的手法無大異。

在賦史上為了替三國、魏晉以至六朝時期的賦作一正名,因此謂之「駢賦」,但實際上已非賦的本質。因此,以駢文的立場來看,謂為「駢文的押韻」,似乎比「駢賦」更為貼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