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殘障同胞有許多的關懷,於是在建築上、行路上、醫院裡廣設「無障礙空間」,以方便弱勢同胞。
歐巴馬當選了美國總統,他極力揭櫫並自許以林肯的「美國精神」來面對空前危機,展拓新局。林肯的領導精神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拆除隔閡。
眾所周知,一八六一年起連續五年的南北戰爭,失業率、死亡率隨戰爭而持續加劇,每天求見林肯總統的人門庭若市!當然多數人都被護衛擋在門外。但林肯常突破「門禁」,親自接見來求職或解困的人民,其中有被判死刑的逃兵之家屬前來求情,有寡婦帶孤兒來求助……,林肯無不本其「不以惡意向人,但以善慈待一切眾生(with malice toward none, with charity for all)」的善念,設法解人之危。
他忍受了一切對他的侮辱、詆毀,也成就了至今美國人公認最偉大總統之一的美名,成為帶人帶心的領袖典範。
長年來,有關組織內人事的抱怨,我聽到最多的就是上情未能下達、下情未能上達。這個溝通的困頓癥結,在於領導人常不自覺遺忘了「給人方便」的智慧,或不自知給人方便其實就是給自己、給共同體方便的效力經營。
有次在集結了產、官、學和宗教領袖的座談會上,我聽到「好逸惡勞」竟是台上所有發言人的「共識」,這共識所涵藏的智慧即:為了「好逸惡勞」,我得發心花時間、用功思考,如何才能創出方便解勞的方法。若無勞頓的付出,何來安逸的享有?給人方便之先,必先明人不便之所在呀!
當知,「給人方便」的關懷,恆源於對他人所遭遇的困頓、所扛負的重擔、所受到令人窒息的糾纏,因之而生的不忍人之心。經此不忍人之心,人所秉賦的創造潛力便會不斷被開發出來。看看人類迄今的科技成就,不就是因要給人方便、更加方便,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積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