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巡署巡防艇連續兩天在金廈海域查到大陸船走私,這種被彼岸稱之為「小額貿易」的兼差漁民,向金門採購了軒尼詩XO洋酒,和嘉義製造的魚丸等水產加工品回銷大陸。這種所謂小額貿易內容,反映大陸市場正在質變,對台灣而言商機無限,可惜兩岸不直航、三通,小額貿易淪為走私,便宜了倖進者。
當大陸農漁產品及廉價毛巾、襪子、電子產品大量銷台之際,大陸本身已出現高消費能力市場,加上彼岸假酒太多,台灣轉銷的外國名酒有市場公信力,過一手即能賺錢,台灣水產加工品銷大陸,是基於同樣理由取得市場定位,一如台灣市場上看到的日本米,台灣自產的同質商品多得是,可是來自日本的米,就是價高一等。
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後這幾年,農產品價格不振、銷路有限,農民所得不如製造業、金融業,農村經濟蕭條、竊盜增加、治安變差,怎麼辦?答案應該是為農民找出路,為台灣農產品找市場,譬如鼓勵台灣的優質水果外銷,幫助有潛力的農產加工品打響國際知名度。
台灣漁民在黃海、東海和南海作業,常遭周邊國家無理驅趕、扣船、罰錢,作業環境惡化,但是政府因政治理由,無法有效調理國際漁業合作問題,開創不出恢宏的局面;台灣在漁業相關技術如水產品加工、水產養殖、行銷能力等領域,與周邊國家相較擁有相對優勢,可惜也乏用武之地。
簡言之,台灣既然是東亞區域經濟體內的一份子,就絕不能自外於近在咫尺的大陸,況且這是一塊龐大的市場,可是不知民間疾苦的政客,說什麼南向、印度、全球化,絕大部分只是自我安慰,為僵化政治和選票利益擦脂抹粉,迄今未見實效。
從販運台灣過水洋酒、嘉義魚丸往大陸的例子,可查知台灣商品在大陸消費市場有很大揮灑空間,政府務必減少行政干預、大開門戶,讓台灣納稅人和日本、南韓納稅人一樣,能有平等謀生的機會。當官的只知綁住自己人民的手腳,把商機拱手讓給日、韓等外國人,這種養老鼠咬布袋的結局,算是那門子公僕見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