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上周大選投票後,伊朗現任總統阿瑪丁雅宣布獲得壓倒性勝利。結果出爐後,改革與保守兩大陣營的支持民眾走上街頭各擁其主,讓這國際矚目的中東擁核國家陷入空前混亂中。
伊朗當局不僅限制國內媒體報導大選爭議新聞,連國外媒體也都受到管制,最後連宗教最高領袖哈米尼,都出面挺身請憲法監護委員會重視落敗的改革派候選人穆薩維所提出的申訴。
支持穆薩維的城市年輕族群抗議選舉舞弊,他們認為缺乏獨立觀察團體,而且宣布當選結果的速度太快、穆薩維宣傳網站遭到干預等因素,而認定政府當局用非法手段干預。
支持阿瑪丁雅的的周邊村鎮和城市低收入民眾,則肯定這是執政黨宣示的公平公正精神在這傳統古國繼續落實。這樣的對立衝突,正凸顯了伊朗普遍存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社會矛盾。
西方政府雖然對改革派有所期待,但是在選舉爭議發生後,卻都用謹慎的立場來發表聲明。法國譴責示威者的暴力行為,卻沒否認選舉結果,只是希望重視重新驗票的上訴;德國希望查明舞弊真相,擔心街頭血腥鎮壓;聯合國希望尊重人民意願,歐盟則是希望查明選舉結果。這些溫和的措詞其實已透漏了各國的想法:票數或許會有變動,但是結果應該沒影響。
值得關注的,美國一方面希望大選改變伊朗政治風向,一方面卻也擔心新領導人不易重啟談判。歐巴馬發言謹守分寸地表態:「我們將繼續在兩國之間,尋求艱難的直接對話」。不過,美國國務院卻在伊朗媒體遭封鎖後,建議原本要在伊朗白天時間維修的社交網站「推特」延後封網,讓伊朗民眾能夠上網發表真相與看法,此舉已經被指為不當干涉伊朗內政。歐巴馬時代的美國是否仍會有過往的「老大哥」心態,外界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