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媒體報導醫療糾紛的新聞,看到雙方針鋒相對,甚至兩敗俱傷,總會讓我聯想到娘家與侯醫師之間「感心」的故事。
從小到大,聽著父母對侯醫師感恩的肺腑之言,無以計數。五十年過去了,爸爸和侯醫師都已經往生,母親也已八旬高齡,對很多事迷迷茫茫的,唯獨對侯醫師的恩情無法忘懷。
侯醫師是留日的醫學博士,也是爸爸的好朋友。從小我們一家大小的健康都由他照料,可說是我們的家庭醫生。我們家小孩雖多,有個好醫生依靠,母親帶小孩比別人輕鬆許多。
侯醫師話不多,卻非常慈祥,他沒有女兒,我們家女孩眾多,總把我們當成他的家人看待,對小妹更是疼愛。
小妹剛學會走路時,有一天突然發高燒,媽媽慣例帶她去看侯醫師。因為症狀跟感冒很像,不疑有它,侯醫師便依照感冒治療,竟然沒能治癒。原來,當年突如其來的小兒麻痺侵襲台灣,小妹不幸成了受害者,從此,改變了小妹的一生,也大大影響全家的生活。
其實,爸媽很清楚,小妹得小兒麻痺跟侯醫師絕對無關,但侯醫師卻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他四處探聽治療的方法,購買貴重的儀器,想讓小妹的後遺症降到最低。不幸中的大幸,小妹的雙腳一輩子無法站立,腦袋瓜卻保住了,她的聰明才智是我們姊妹都無法比擬的,有時我們會開玩笑,那是上蒼對她的補償。
小妹生病頭幾年,侯醫師三兩天就到我家看她的情況,直到我們搬到台北,將近十年的時間,他照料我們全家的健康,卻分文不取。
常想,有醫療行為,難免會產生「不稱人意的醫療結果」,如果不幸發生,醫生、醫院及病人、家屬間,能理智地各退一步,把重心放在補救上,相信傷害會相對降低。也許侯醫師的處理態度跟父母的理智心態,就是最好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