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外儲說左上〉
讀懂名句
效果良好的藥物吃起來很苦,可是聰明的人能夠勉強服下,因為他知道服下良藥可以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言語聽起來很難受,可是賢明的君王能夠聽從,因為他知道聽從忠言可以獲得成功。
名句故事
戰國時期,齊國人田鳩是墨家的後學,有一次楚懷王對他說:「墨子所提倡的學說,成為流行的學術,墨子身體力行表現不錯,可是所說的話卻令人不悅,這是為什麼呢?」
田鳩回答:楚國有個人到鄭國賣珠寶,他用木蘭做了一個盛放珠寶的珠寶盒,再用桂椒等香料將珠寶盒薰得很香,然後用珠玉綴飾珠寶盒的盒蓋面,並嵌鑲紫色和綠色的寶石,結果鄭國人買了珠寶盒卻退回盛放在其中的珠寶,這可說是善於賣珠寶盒,卻不善於賣珠寶啊!
墨子的言論,傳授先王的道術,發揚聖人的意旨,廣泛向大眾宣揚,如果刻意修飾言辭,那麼恐怕大家只會喜歡他言辭的華美,卻忽略了言辭的真髓,這是讓華美的言辭損害了言辭的真諦,就像楚國人賣珠寶一樣,所以墨子的言辭大多不悅耳動聽。
韓非認為君王大都喜歡聽巧妙的言論,因此,許多人爭相發表華美誇大的言論,好搏取君王的恩寵,就像楚國人為了順利賣出珠寶而特意裝飾他的珠寶盒,唯有聖明的君王才能明白「良樂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
新說名句
吳王闔閭靠著伍子胥、孫武等人,打敗了楚國,威震諸侯。吳王夫差二年(西元前四九四年),吳王率兵攻打越國,越王句踐敗逃會稽山,只好派大夫文種向吳王夫差求和,伍子胥勸阻吳王說:「現在老天爺已經主動把越國送給我們,千萬不能答應越國求和。」
但是越王讓文種收買了吳國的太宰伯嚭(音ㄆㄧˇ),伯嚭便說服吳王接受越國的求和,而伍子胥力諫說:「句踐是個能夠忍受辛苦而發憤圖強的人,如果現在不消滅他,將來一定成為禍患。」吳王最終還是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忠苦,他採納了伯嚭的主張與越國講和。
吳王夫差七年,齊景公去世,吳王想趁機攻齊國,伍子胥勸諫說:「句踐現在生活儉樸,經常去弔回死者、撫恤傷病,可見他積極攏絡人心,以為將來所用,此人不除,日後一定成為我國的心腹大患。因此,您不先解決越國,卻去攻打齊國,這實在是大錯特錯呀!」吳王還是沒有接受伍子胥的忠告,執意攻打齊國,不但打敗了齊國,還威震鄒、魯兩國,從此吳王不肯再採納伍子胥的話了。
吳王夫差十一年,吳王二度伐齊,伍子胥再三勸諫說:「越國才是我們的心腹之患,先消滅越國,否則將會後悔莫及。」太宰伯嚭卻日夜不停在吳王面說越國的好話,因此吳王根本不接受伍子胥的忠告,反而派他出使齊國,最後並懷疑伍子胥,派人賜劍給伍子胥,要他自盡。
吳王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句踐終於滅掉吳國,殺了吳王與太宰伯嚭。
伍子胥深知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大患,一再勸諫吳王夫差必須消滅越國,可是吳王不但不肯接受,反而因太宰伯嚭的讒言陷害,導致忠臣伍子胥自刎身亡。可見,忠言逆耳常是直言敢諫的臣子心中的遺憾。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