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與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日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面,胡錦濤發表了六點意見,其中提及簽訂兩岸經濟合作協議,希望在今年下半年進行會談。
這與馬英九所提出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互相呼應,兩岸間透過國共論壇的平台,逐漸商議出合作互利的模式,情勢有利台灣的整體發展。 胡錦濤發表的六點意見,有四點是針對兩岸交流的官樣文章,如「台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認同」、「兩岸中國人有智慧解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國共論壇應繼續辦下去」。基本上是老生常談,也是對來賓的客套話。
具有實質新意的有兩點,一是商定兩岸經濟合作協議,二是就兩岸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務實探討。這兩項議題是台灣過去所一直希望建立的,一則可以保障台商在大陸的發展,進而促進台灣的經濟持續成長,二則使台灣不再受到軍事威脅,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在政經建設上。
有關簽訂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方面,胡錦濤說關鍵是要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而且要有利於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
中國大陸在兩岸議題上,一直是步步為營,胡錦濤強調「具有兩岸特色」,顯然不同於WTO規範下國與國的架構,但台灣方面也不願意以「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香港模式為架構。不過雙方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名稱上已經有了共識,是個良性的趨向。
至於會商的時間,胡錦濤希望能夠在下半年啟動,我方在今年四月底第三次江陳會時已有準備,如雙方訂在年底前舉行第四次江陳會,我方應不成問題,關鍵就在於雙方必須在對等互利的架構下達成共識。儘管民進黨疑慮台灣民眾都不了解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的內容,但是會談之時一定會將內容公布。
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是兩岸間最具關鍵的議題。兩岸之間六十年來的軍事對峙,不僅耗盡了大半的國庫,且為了進行軍事競賽,必須在大國間周旋;而台灣更因為面對強大的武力威脅,無法安心發展政治和經濟。大陸方面也把精銳部隊和飛彈部署在台灣海峽的沿岸。這樣的對峙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如兩岸在當前特殊分治情況下,結束敵對狀態,甚至解除武裝,尊重雙方人民的意願達成和平協議,不僅對兩岸未來的發展有助益,對於亞太地區的安全也有幫助,最實質的利益就是雙方都可以省下龐大的軍事支出,做更多的經濟和社會建設,對人民是最直接的受惠。有關軍事互信機制的會談應更加快腳步。
胡錦濤還提到兩岸間會談的進程,「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可由初級形式開始接觸,積累經驗,逐步破解難題。」政治問題終究要觸及主權,一碰到主權必然是無解,所以雙方先就實質上應該解決的問題逐步達成協議,未能解決的問題就交給時間來處理,這應該是兩岸當前應有的共識。胡六點的新意是個契機,我方應審慎思慮積極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