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巴西與中國未來有可能討論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政大東亞所副教授暨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指出,雖然人民幣還不足以挑戰美元的領導地位,但這卻是中國推動人民幣區域化的積極作為。
魏艾表示,去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後,因中國外匯儲備很高,使得人民幣匯率相對美元穩定,引發很多人民幣國際化的討論。事實上,現在並沒有人民幣國際化的環境,美元仍居領導地位,而且白人世界還是很讓東方貨幣走上檯面。
「但我們不要低估人民幣區域化的進程,因為已有多個國家開始與中國簽訂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自去年十二月以來,中國內地已和香港、南韓、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六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價值六千五百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條約。
人民幣 避風險
標準的貨幣互換程序相當簡單:中國將一筆資金存入伙伴國央行的帳戶,並以伙伴國的貨幣計價;伙伴國也在中國央行存入同樣數目的資金,以人民幣計價。在進行互換時,雙方的資金價值相等,如匯率出現波動,則一國需向另一方進行支付,以確保互換貨幣仍然等值。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與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表示,兩地貨幣互換後,企業可直接用本國貨幣進行結算,降低貿易交易成本。同時,目前美國為應對金融危機大量發行美元,貶值壓力加大,以相對穩定的人民幣作為貿易支付,可減省用美元結算的匯兌成本,企業可靈活應對匯率變動。
海嘯平 再用美元
魏艾說,隨著與中國簽署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的國家愈來愈多,也顯示人民幣逐漸被重視。
不過,魏艾提醒,人民幣要區域化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現在只是一個開端,未來還有變數。將來海嘯結束,世界金融秩序恢復正常,這些與中國簽署自主選擇雙邊貨幣結算協議的國家,仍有可能回頭繼續使用美元計價,所以現在中國大力推動的人民幣區域化,也有可能只是暫時性的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