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成果 成功破解細菌表面關鍵酵素 打敗抗藥性 預計幾年內可研發出
【本報台北訊】抗藥性問題日趨嚴重,抗生素的效益逐漸下滑,人類健康備受威脅。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花五年時間,成功破解細菌表面關鍵酵素PBP1b的完整蛋白質立體結構,可據此研發出全新的抗生素。此突破性研究五月十九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網站刊出研究論文後,引起全球學術界重視。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馬徹表示,從八十年前的第一代抗生素盤尼西林開始,已證實可有效殺死細菌的抗生素,至少上千種,臨床常用的有一百五十種。這些抗生素的重點是對「轉胜←」(TP)發揮抑制作用,而TP是細菌細胞壁合成過程中一種重要酵素,只要能抑制TP的活性,細菌的細胞壁就無法形成,細菌便無法生存。
但數十年來,細菌已對各種抗生素產生不同抗藥性,使抗生素效果愈來愈差。以TP為對象研發的抗生素已走到盡頭,馬徹和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便另闢蹊徑,透過X光繞射與結晶技術,從破解細菌表面關鍵酵素PBP1b的完整蛋白質立體結構著手,經努力五年後獲突破。
馬徹說,PBP1b有四個區塊,分別是TP、TG、TM及UB2H,前二者是酵素,TM可讓蛋白質牢牢插在細胞膜的一個穿膜區,UB2H則負責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的聯繫。在完整繪出PBP1b的立體結構後,研究團隊專攻TG酵素,因為全球至今仍無以此酵素研發出來的抗生素,細菌當然也無抗藥性,最具潛力。
馬徹表示,TG是細菌細胞膜上面的一個轉醣(酶),會利用醣脂物質lipid II,持續做出細菌的細胞壁,在細菌生長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若能篩選並研發出可以抑制TG活性的抗生素,就可有效殺死細菌。
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及歐洲一些頂尖研究團隊,近年也傾全力從PBP1b這個大的膜蛋白中尋找全新的抗生素,中研院研究團隊目前已取得領先地位,預計幾年內研發出可抑制TG活性、進而可有效殺死細菌的全新抗生素,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