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兩地書30--我被一則新聞吸引

李瑞騰/文 陳陽春/圖 |2006.03.29
378觀看次
字級

周日午後,我從南港返家,上樓時順手把晚報帶了上來;我開機,收信,看到你的伊媚兒。同時我隨手翻著報紙,電腦螢幕上展現你的〈關於媒體的一些想法〉;瞄著報紙,我被報上一則新聞吸引:逝世三十年,以詩歌記憶林語堂。我先放下你的文章,讀起林語堂:

今天上午在陽明山林語堂紀念館,台北市文化局紀念林語堂逝世三十周年,廖咸浩局長發表演說;出席紀念活動的有南方朔、簡靜惠、龔鵬程、張曉風等,他們先後以演講及吟誦詩歌方式表達對林語堂的推崇。新聞稿的旁邊配了一張現場攝影照片。

春雨綿綿,我原來要去南港軍人公墓,結果來到林先生的墓園。聽了廖局長的演講,但沒見到我一向敬佩的南方朔先生,沒見到我的朋友龔鵬程教授(他不可能來的,他在北京);張曉風老師是來了,但她沒演講;至於簡靜惠女士,她只到門外,沒進會場,不算出席。

在墓園憑弔時,倒是唱了聖歌,不過和「以演講及吟誦詩歌的方式」似乎並不太一樣。

我從現場離開,快速趕到南港,回到家看到這樣一則新聞。然後仔仔細細讀你〈關於媒體的一些想法〉。

我想情況應該是這樣:辦活動的人發了新聞通稿,媒體全文照刊;至於那張照片,有幾種可能:第一,資料照片;第二,主辦單位傳來的;第三,報社攝影記者去拍的;第四,他報攝影記者支援的。不管怎樣,它讓讀者認為報導是真的。

那麼,根本的問題不就在新聞通稿了嗎?為什麼會這樣寫?我想情況可能這樣:其一,辦活動的人想邀請這些人來,他們答應了卻沒來;其二,既已發出邀請函,就當他們會來了。但不管怎樣,這並非「全部的事實」。

媒體的新聞報導能不能做到「全部的」事實,或只能是部分?就算是部分,也有大小之別。我們希望怎樣,其實很清楚,但我們獲得的,常常不是真相。我們希望那不是有人刻意扭曲,只是訊息的製碼與解碼出了問題。

我們講的只是報導,就有取材問題,有角度問題,也涉及語言敘述能力問題,但最重要的可能是,訊息一定要真正的確認;如若進一步提出論點,強烈的表達看法,我們當然尊重,畢竟言論自由是爭取來的,但也要有有效的平衡機制,否則將製造更多的糾紛。

像林語堂先生這樣的新聞太小了,南方朔先生不一定會看到這則報導,看到了也不一定會要求更正,要求了媒體也不一定會理他,不理他也不會怎樣。就是這麼回事,浮光掠影的資訊太多,假的東西也是有的,但我們不應絕望,應有探求真相的意志,特別是當資訊將成為資料被使用的時候,想方設法確認,最是重要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