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為響應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廣高中職學生閱讀,《人間福報》規畫為期兩個月的「二○○九世界書香日?酖探索生命的閱章」活動,希望藉多元的閱讀行動,啟發學生思考生命的真實意義;更希望藉以讓北市高中職學生,體會課外閱讀所帶來的知性與感性、喜悅與感動。
「驚蟄─生命的悸動」系列講座,八日繼續前進金甌女中,由胡正文老師主講「生命關懷?酖從電影看人生」,藉由電影《街頭日記》的播放,分享人生經驗,也呈現跨界閱讀的可能。
一本好書、一部好電影,總能發人深省。實踐大學助理教授胡正文在為同學們播放《街頭日記》(Freedom Writers)一片時,表示富含意義的電影、書本和劇本等作品,是人類文化的珍貴資產,希望藉此傳達「品格教育」的理念。
《街頭日記》改編自真人真事,由奧斯卡影后希拉蕊史旺主演,背景是一九九二年,一群來自貧困社區的有色人種學生,生活周遭充斥著混亂和黑幫分子,眼前看不見希望,卻因為加州政府的「自願種族融合計畫」方案,進入了白人明星學校威爾森高中就讀;另一方面,白人教師古薇爾被安排至該校任教。在學生充滿敵意和反感之時,古薇爾改以「寬容」為課程核心概念,認真傾聽學生心聲,想盡辦法讓他們彼此了解、接納,最後不但讓學生們洗心革面,更讓種族融合的夢想在小小教室裡獲得實現。
「差異」是故事中最重要的出發點。在影片中,有色人種進入了白人為主體的學校、自成一班,但班上卻又有一名白人同學;在古薇爾的鼓勵下,其他同學紛紛吐露遭受壓迫和威脅的感想時,出身優渥的白人同學卻無法體會,總是面露呆滯神情。其實,所有衝突紛爭,都源於人與人間的差異和不了解,一旦能夠了解之後,就會發現其實彼此沒有什麼不同,衝突也會化為無形。
影片中的古薇爾深深體察自己和學生,甚至是學生彼此之間的重重界線,於是設計了讓大家互相了解的種種安排:參觀猶太受難記念館,甚至自掏腰包買書送給同學,又和同學合力籌錢、邀請二次大戰的猶太受害者來演講;而她鼓勵學生寫的日記,後來集結成冊,出版成《街頭日記》一書,這也是電影腳本來源之一。想要弭平差異,就要勇於改變、從自己開始做起,最後不僅有色人種同學們能共同面對生命創痛,和白人同學間也能敞開胸懷、彼此認同。
在影片後的互動時間,金甌同學們紛紛表示對古薇爾老師感到欽佩,「她有恆心和熱情、不放棄每個學生」,「古薇爾善於溝通,EQ也高,而且真誠,值得學習」;再談到片中的古薇爾所設計「為改變而乾杯」活動,問到同學最想改變的是什麼,有同學回答「外表」,胡正文老師莞爾,表示「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沒有什麼不好,重點就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