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是一種濾過性病毒。它會被稱為「腸病毒」的原因,是因為它會長時間聚居在人類的胃腸道黏膜生長繁殖而得名;並非它會引發拉肚子、嘔吐等胃腸疾病才被叫做「腸」病毒。
腸病毒屬於微小病毒科(Picornaviridae),是一群小型裸露無包膜的病毒,其大小只有30nm(nm埣10-3mm)。人類腸病毒群共有67種血清型,包括小兒麻痺病毒、A型科沙奇病毒、B型科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新型腸病毒。
人類腸道及上呼吸道是其主要的天然宿主,在溫帶地區好發於溫暖的夏秋時節,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糞便、飛沫等途徑傳染,雖然各種年齡層皆可感染,但以幼小的嬰幼兒為主要的侵犯對象。
腸病毒進入人體之後,潛伏期:2-10天,平均約3-5天。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他們有時候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頰炎、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
病人會在手掌、腳掌、膝蓋與臀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口腔也會有潰瘍。疱疹性咽峽炎大多會發高燒,特點是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
遭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所以對於同一種病毒而言不會復發。但是腸病毒不只一種,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同樣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憒頰炎,所以有的人,會得到一次以上的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頰炎。
打擊腸病毒最重要的是徹底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並謹記腸病毒的333→3歲以下、3天之內、3個危險症狀,一有可疑的症狀發生,應迅速就醫,追蹤病情,才能將腸病毒徹底圍勦。此外,在流行時期應避免涉足公共場所,患者應避免與他人親密接觸,以防感染他人。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