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難忘的團隊

楊錦郁 |2009.05.12
391觀看次
字級

我從年輕時期即開始參與各種的文藝活動,一、二十年來,在我的心裡一直有個原則,即《文訊》雜誌和《聯合副刊》所辦的活動,我一定參加。後者是自己工作的單位,別無選擇,至於前者,是因為《文訊》雜誌社長年在生存環境困難下,仍不斷運用有限的資源,為文藝界人士服務,並且為文學史及史料的整理做了許多建樹,令人感佩。

二十年前,《文訊》創辦重陽節文藝界敬老活動,當時的副總編輯(現任社長兼總編輯)封德屏希望我們這些年輕的作家能在場協助年長的前輩;我先前因為採訪作家的關係,結識了「銀鈴會」中的一些前輩,在敬老活動上,總見人稱「少年大」的王昶雄先生一副風流倜儻的樣子,常感劉捷先生對我的親切,對於廖清秀先生的寡言印象深刻。

二十年忽焉而過,前輩們一個個辭世,我也從年輕人變成中年人。幾年前,劉捷先生高齡過世,他的女兒還特別打電話到家裡來報喪。

就在《文訊》創刊二十五周年的慶生活動上,我看到了許多一起走過歲月的文壇朋友們,大家的身上難免添了些年歲的痕跡,不過歲月也積累了《文訊》在學界和文藝界的凝聚力。這個月,因為五四九十周年的紀念,《文訊》又盛大的主辦活動「五四文學人物展」。從五四風雲人物的抱負、熱情、作為,我們看到那個時代文人的理想,也不由得省思起這一代的文學與文化。

每次參加完他們所舉辦的活動,除了感動,更多的是對於忝為文學人的一種自珍,所以像《文訊》這樣一個團隊所辦的活動,怎麼能錯過。

還有一個團隊,也讓我印象深刻。

二○○四年,我參加了由黃美之女士所創辦的「德維文學協會」在日本本栖寺舉辦的「佛學與文學的交匯」會議,與會的學者和作家分別來自美國、台灣與香港,台灣地區由依空法師、永芸法師帶隊,因為地利之便,我們比美國的作家朋友們早一天抵達富士山下的本栖寺,在幽靜的環境中等待他們到來。

第二天下午,自美國遠到的朋友們風塵僕僕的抵達,在他們稍事休息的當下,依空法師說,既然與會人員全到齊,晚上應該舉辦一個歡迎宴。可是本栖寺就一個大餐室,廚房的人手也不多,但當依空法師一提議,幾位在餐室中的師父和師姐便立即動起來。我協助依空法師搬桌排椅,再拿出盤碗茶盅擺放,三兩下功夫,餐室已呈現出盛宴的氛圍,每個人的桌上也都有一份裝置精美的套餐。依空法師一面檢視著餐點,一面談笑風生說:「我們佛光山畢竟是一支訓練有素的團隊。」我笑著回應:「我們聯合報也是。」

我在一九九五年進入聯合報副刊室工作時,還趕上副刊的榮景,因為同事、讀者的素質高,加上經常舉辦大型的文藝活動和研討會,自然曾被好好的「調教」過。

一個優質的團隊可以集群力策群智,發揮更大的影響;而個人的能力及自我訓練,可以增強團隊的品質。我深自慶幸,在人生旅程中曾經歷過,並學習了這些團隊的精神。



(本專欄每周二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