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曲國樂化也是王正平的另一項創新,他將佛教音樂由叢林中帶入社會大眾,帶到國家音樂廳表演,後來變成一個習慣,十多年都提倡梵音演唱。
一九八五年王正平離開北市國到英國進修,那時他覺得自己已透支,音樂遇瓶頸,就有個念頭應該去學佛,他跟一位朋友說此想法,朋友就介紹他認識詩人周夢蝶,他先教打坐,王正平在英國打坐四年,回國後正式皈依聖嚴法師,後來和北市國團員二十多人一起皈依星雲大師,就再進一步了解佛學,有機會和佛光山接觸,聽到佛曲,就想帶上舞台,民國八十幾年第一場「梵音海潮音」演出,師父們都很痛苦,認為出家人怎麼可以上台,王正平和師父們溝通「不要想這是表演,這是一場弘法和大家結緣,先把執我拿掉,只是用聲音宣揚佛法。」
梵音在音樂廳的演出,吸引很多欣賞,全場爆滿,很轟動,後來每年都有一場演唱會,甚至也出國用音樂弘法多次。
民國八十八年,那次在德國演出,正遇國內九二一震災,當時大家都嚇壞了,每天一起唸大悲咒回向,為國人祈福。
王正平指出,學佛馬上脫胎換骨是不可能的事,可是當你踏出步開始學時,慢慢發現自己意志力增強,專注力比以前好,也比以前更細心。修行只要下功夫,滴一滴水下去,不要讓其乾枯,慢慢可累積成河,但若滴一滴水下去,不再努力加水就會乾掉,這就是佛教說的所謂精進,是很重要因素。
鍾佩玲說,重要是老師很謙卑,因學佛造成他個性溫和,因為一個人當有很多成就時,容易自滿,這是人的本性,但在老師身上完全沒有這樣事,他平易近人,是後輩學習榜樣。